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费城染色体(Ph1)阳性Chronic myelogenous leukaemia,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1) positive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2A20.01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myelogenous leukaemia,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1) positive、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费城染色体(Ph1)阳性
缩写CML、Ph1阳性CML、Ph染色体阳性CML
别名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费城染色体阳性慢粒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慢性癌痛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费城染色体(Ph1)阳性 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增生性疾病。该疾病主要影响粒细胞系,并且绝大多数患者携带一种特定的染色体异常——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1),这是由于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ABL转位至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而形成的融合基因BCR-ABL1所导致。


病因学特征

  1. 遗传学基础

    • 费城染色体阳性的CML由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引起,此易位形成了具有持续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1融合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够促进细胞无限增殖,抑制凋亡,并增强细胞迁移能力。
    • BCR-ABL1蛋白通过激活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如RAS/RAF/MEK/ERK、PI3K/AKT/mTOR等,从而导致粒细胞前体和成熟粒细胞不受控制地增加。
  2. 分子机制

    • 除BCR-ABL1外,其他分子异常也参与了CML的发展过程,包括但不限于JAK2突变、TET2突变以及表观遗传修饰改变等。这些额外的变化可能在疾病的进展中起到辅助作用,尤其是从慢性期向加速期或急变期转变的过程中。

病理机制

  1. 血液系统受累

    • 患者早期常表现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体检可见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则显示外周血中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多,伴有未成熟阶段细胞比例上升;骨髓穿刺涂片示大量增生活跃的髓系细胞,但红系和巨核系相对减少。
  2. 不同分期特点

    • 慢性期:疾病初期,患者多无明显不适,部分人因体检发现脾脏增大而就诊。此时,虽然存在BCR-ABL1阳性细胞,但其分化功能尚保留,故临床表现较轻。
    • 加速期:当疾病进入这一阶段时,不仅粒细胞继续增多,而且开始出现更多未成熟的幼稚细胞。患者可能会经历发热、盗汗、关节痛等症状,预示着疾病正在恶化。
    • 急变期:最终阶段,类似于急性白血病的表现,此时原始细胞大量增生,完全丧失正常造血功能,伴随严重的感染风险和出血倾向。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非特异性症状: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夜间出汗增多等。
    • 体征:约70%-80%的病人在诊断时有脾肿大现象,少数病例亦可见肝肿大。
    • 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异常,特别是白细胞总数升高,外周血涂片见各阶段粒细胞,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导。

参考文献:《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The Biology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等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