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Chronic myelogenous leukaemia with blast crisis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2A20.00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myelogenous leukaemia with blast crisis、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
缩写CML急变期、CML-BC
别名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期、慢粒急变期、慢髓急变期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骨髓或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20%:在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包括原始淋巴细胞和原始单核细胞)的比例达到或超过20%。
    • 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分子生物学检测(如RT-PCR)检出BCR-ABL1融合基因。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极度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发热夜间盗汗等全身症状。
      • 全血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计数波动异常)。
      • 脾脏肿大、肝肿大、淋巴结肿大。
      • 皮肤瘀斑和出血点。
    • 血液学检查
      • 外周血原始粒细胞增多: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
      • 骨髓原始细胞增多: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比例超过20%,伴有不同程度的幼稚粒细胞增生。
    • 影像学检查
      • 脾脏增大:腹部超声或CT显示脾脏体积增大。
      • 肝肿大:腹部超声或CT显示肝脏体积增大。
    • 额外染色体异常
      • 常见继发性染色体异常,如+8、+Ph、i(17)、+19、+21和-Y。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
      • 血液学检查和/或影像学检查结果支持。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CT
      • 异常意义:发现脾脏增大、肝脏增大,有助于评估疾病进展和器官受累情况。
    • X线或MRI
      • 异常意义:发现骨骼病变,如溶骨性损害,提示疾病侵犯骨骼系统。
  2. 临床鉴别检查

    • 骨髓穿刺和活检
      • 判断逻辑:通过骨髓涂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原始细胞比例和其他细胞成分,排除其他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 淋巴结活检
      • 判断逻辑:如果存在明显淋巴结肿大,进行活检以排除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
  3. 流行病学调查

    • 暴露史追溯
      • 判断逻辑:明确是否有电离辐射暴露史或其他已知风险因素,增强诊断指向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骨髓或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20%:直接确诊CML急变期。
    • 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特异性基因检出支持早期或培养阴性病例的诊断。
  2.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50 mg/L):提示细菌性感染或严重炎症反应。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3. 血常规

    • 全血细胞减少: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计数波动异常。
    • 白细胞分类异常:原始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
  4. 骨髓检查

    • 骨髓原始细胞增多: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比例超过20%,伴有不同程度的幼稚粒细胞增生。
    • 骨髓纤维化:部分患者可见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过多引起的骨髓纤维化改变。
  5. 分子生物学检测

    • 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几乎所有CML急变期患者均携带BCR-ABL1融合基因。
    • 额外染色体异常:常见继发性染色体异常,如+8、+Ph、i(17)、+19、+21和-Y。
  6. 免疫表型分析

    • 流式细胞术:检测原始细胞表面标记,如CD34、CD117等,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骨髓或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20%和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结合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评估脾脏和肝脏增大)和临床评估(骨髓穿刺和活检)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BCR-ABL1融合基因、原始细胞比例)。

权威依据:WHO《血液学和淋巴瘤分类》、NCCN指南、ELN(欧洲白血病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