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伴未特指的症状Unspecified Dissociative neurological symptom disorder

更新时间:2025-06-18 16:16:37
编码6B60.Z

关键词

索引词Dissociative neurological symptom disorder、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伴未特指的症状、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转换障碍、功能性神经障碍、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分离性运动和感 觉障碍
缩写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NOS、转换障碍-NOS、功能性神经障碍-NOS、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NOS
别名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伴未特指的症状、癔症-伴未特指的症状、分离性障碍-伴未特指的症状、功能性躯体症状障碍-伴未特指的症状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伴未特指的症状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核心症状存在
      • 至少存在一种典型的运动、感觉或认知功能障碍(如肢体麻痹、感觉缺失、记忆丧失)。
      • 症状与已知的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机制不一致(如"手套-袜套"式麻木)。
    • 排除器质性疾病
      • 经全面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MRI/CT)、实验室检测排除癫痫、多发性硬化等器质性疾病。
  2. 支持条件

    • 心理社会诱因
      • 症状出现前6个月内存在重大应激事件(如创伤、人际关系危机)。
      • 存在初级获益(如通过症状逃避压力)或次级获益(如获得关注)。
    • 症状矛盾性
      • 临床表现随环境改变而波动(如瘫痪者在紧急状况下可短暂恢复运动功能)。
      • 不同检查结果间存在矛盾(如肌电图正常但主诉肌无力)。
  3. 阈值标准

    • 必须同时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至少满足两项"支持条件"可提高诊断可信度。

二、辅助检查

  1. 排除性检查树

    ┌───────────────────────────────┐
    │ 初步评估(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 │
    └───────────────────────┬─────────────┘

    ┌───────────────────────────────┐
    │ 异常发现 → MRI/CT → 脑脊液检查 → 神经传导检测 │
    └───────────────┬─────────────────────┘

    ┌───────────────────────────────┐
    │ 均无异常 → 启动心理评估(SCID-D、DES-II量表) │
    └───────────────────────────────┘

  2. 判断逻辑

    • MRI/CT
      • 正常结果可排除脑卒中、肿瘤等结构性病变,支持功能性障碍诊断。
    • 脑电图(EEG)
      • 非癫痫发作期间正常,可与癫痫鉴别(敏感性85%-95%)。
    • 标准化分离体验量表(DES-II)
      • 评分≥30分提示显著解离倾向(特异性92%)。
  3. 诱发试验

    • 暗示疗法测试
      • 在催眠或强暗示下症状可暂时缓解,提示心理机制参与(阳性预测值78%)。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血液检查

    • CRP/ESR正常:排除炎症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
    • 甲状腺功能正常:排除甲状腺性肌病导致的乏力。
  2. 神经电生理

    • 肌电图(EMG)正常:排除周围神经病变或肌病。
    • 体感诱发电位正常:排除脊髓传导通路损伤。
  3. 心理评估

    • MMPI-2转换因子分≥65:提示躯体化倾向(敏感性82%)。
    • 创伤史量表阳性:确认心理创伤与症状的时间关联性。

四、诊断要点总结

  • 核心诊断逻辑:症状与解剖生理矛盾 + 全面排除器质性疾病 + 明确心理社会因素。
  • 关键鉴别点:需与多发性硬化、功能性神经障碍、诈病进行鉴别(诈病者常回避检查)。
  • 治疗验证:症状在心理干预后改善可作为回顾性诊断支持(特异性89%)。

参考文献
ICD-11(6B60.Z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DSM-5(300.11转换障碍)
《Lancet Psychiatry》2023年解离障碍诊断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