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Ascariasis
编码1F62
关键词
索引词Ascariasis、蛔虫病、蛔虫属、蛔虫感染、蛔虫侵染、蛔虫病伴肠道并发症、蛔虫病致眼内炎、肠蛔虫病、蛔虫病致肺炎、蛔虫性肺炎
同义词Infection due to Ascaris lumbricoides、ascaridiasis、roundworm infection、ascaridia、ascaridiosis、ascaridosis、ascariosis、ascaris、ascaris lumbricoides infection、ascaris lumbricoides infestation、ascaris infection、infection by ascaridia
缩写蛔病
别名肚虫病、肠虫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肺刚地弓形虫病--其他特指的眼内炎DA91 小肠梗阻
DA91.2小肠粘连或小肠带伴梗阻DA91.31小肠结石DA91.Y其他特指的小肠梗阻DA91.Z未特指的小肠梗阻DA91.1小肠扭转DA91.3嵌顿性小肠肠梗阻DA91.3Y其他特指的嵌顿性小肠肠梗阻DA91.3Z未特指的嵌顿性小肠肠梗阻DA91.30胆石性小肠肠梗阻DA91.0小肠套叠DA91.0乳糜泻DA96 肠吸收不良或蛋白丢失性肠病
DA96.0肠吸收不良DA96.0Y其他特指的肠吸收不良DA96.0Z未特指的肠吸收不良DA96.1蛋白质丢失性肠病DA96.02特定营养素吸收不良或不耐受DA96.Y其他特指的肠吸收不良或蛋白丢失性肠病DA96.Z未特指的肠吸收不良或蛋白丢失性肠病DA96.01热带口炎性腹泻DA96.00细菌过度繁殖综合征DA96.05肠衰竭DA96.04短肠综合征DB30 大肠梗阻
DB30.4直肠狭窄DB30.Y其他特指的大肠梗阻DB30.Z未特指的大肠梗阻DB30.3大肠嵌塞DB30.2大肠粘连伴梗阻DB30.0大肠套叠DB30.1大肠扭转DB32 大肠动力障碍
DB32.20中毒性巨结肠DB32.3获得性肠神经节细胞减少DB32.2巨结肠DB32.2Y其他特指的巨结肠DB32.2Z未特指的巨结肠DB32.1慢传输型便秘DB32.0假性结肠梗阻DB32.Y其他特指的大肠动力障碍DB32.Z未特指的大肠动力障碍DA93 小肠动力障碍
DA93.0麻痹性肠梗阻DA93.Y其他特指的小肠动力障碍DA93.Z未特指的小肠动力障碍蛔虫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蛔虫病,也称似蚓蛔线虫病,是由寄生在人体小肠中的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所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导致消化道功能障碍及其他系统并发症。疾病症状多样,从无明显症状到严重的肠道阻塞不等。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即通过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病因学特征
-
寄生虫生活史:
- 成虫产下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环境中发育成熟并具有感染性。
- 感染性虫卵被人类摄入后,在小肠中孵化出幼虫。
- 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移行至肝脏、肺部,最后回到小肠内发育成为成虫。
-
感染途径:
- 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或者接触受污染的土壤等是常见的感染途径。
- 卫生条件差和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是重要的流行因素。
-
宿主易感性:
- 儿童因卫生习惯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更易感染。
-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者亦为高危人群。
病理机制
-
幼虫期致病:
- 幼虫移行过程中可引发全身过敏反应,如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
- 在肺部移行时可能导致肺部炎症表现。
-
成虫期致病:
- 成虫长期寄居于小肠,造成局部刺激,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 严重情况下,大量成虫聚集可能引发肠梗阻。
- 成虫异位移动至胆道、胰管、阑尾等处可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或炎症,称为异位蛔虫病。
-
并发症:
- 胆道蛔虫症:突起剧烈腹部绞痛,以剑突下偏右侧为主,伴恶心呕吐。若并发胆道感染,则可能出现发热、黄疸。
- 肠梗阻:由大量蛔虫堵塞肠腔所致,表现为急性腹痛、呕吐、腹胀等,需要紧急处理。
- 其他少见但危险的情况包括脑、眼、耳鼻喉、泌尿生殖系统的侵犯,产生相应部位的症状。
临床表现
-
一般症状:
- 食欲减退或多食易饥、异食癖等营养吸收不良的表现。
- 腹痛多位于脐周区域,性质不甚剧烈,患者喜按揉缓解不适。
- 皮肤过敏现象如荨麻疹、瘙痒症也可能出现。
-
特定综合征:
- 幼虫移行症候群: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干咳、胸闷)、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 成虫引起的并发症:除上述提到的胆道问题外,还可见到肠扭转、穿孔等急重症情况。
参考文献: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