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closure
编码9C61.11
关键词
索引词Primary angle-closure、原发性前房角关闭
缩写PAC
别名前房角关闭、原发性闭角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9C61.11)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间歇性视力模糊或虹视:
- 暗光环境下(如夜间)出现短暂视力模糊或灯光周围彩色光晕(虹视),可自行缓解(发生率约50%-60%)[1]。
- 轻度眼胀或头痛:
- 慢性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眼胀或额部隐痛,与眼压波动相关(发生率约30%-40%)[2]。
急性发作症状(较少见)
- 剧烈眼痛伴视力骤降:
- 突发性眼痛、结膜充血、视力急剧下降(发生率约5%-10%,多见于未及时干预的病例)[3]。
- 恶心、呕吐:
- 高眼压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引发全身症状(发生率约5%-8%)[3]。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解剖与功能特征
- 前房角狭窄或关闭:
- 前房角镜检查显示房角宽度≤Ⅱ级(Shaffer分级),周边虹膜与小梁网接触或粘连(发生率约70%-90%)[1][4]。
- 眼压升高:
- 眼压多波动于21-40 mmHg,急性发作时可超过50 mmHg(发生率约60%-80%)[2][5]。
影像学特征
- UBM(超声生物显微镜)表现:
- 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减小(<0.2 mm)、小梁虹膜夹角(TIA)变窄(<15°)(发生率约80%-95%)[1][6]。
- 睫状体前移或周边虹膜肥厚(混合机制型占81.25%)[6]。
- 暗光诱发房角关闭:
- 暗室条件下UBM检查显示房角关闭发生率显著高于明室(78.43% vs. 50.98%)[1]。
实验室与功能检查
- 暗室激发试验:
- 阳性率约30%-50%(眼压升高≥8 mmHg或房角关闭)[4]。
- 中央前房深度(ACD)测量:
- ACD≤2.0 mm(光学测量法),提示高风险(发生率约90%)[7]。
注释
- 瞳孔阻滞与非瞳孔阻滞机制:
- 单纯瞳孔阻滞占18.75%,混合机制(瞳孔阻滞+睫状体前移/虹膜肥厚)占81.25%[6]。
- 高危人群:
- 女性、远视眼、年龄>50岁、亚洲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种族[2][7]。
参考文献:
- 遵义医学院UBM研究(2013)
- 中山闭角型青光眼预防试验(ZAP研究)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
- 印度Vellore地区眼科调查(2021)
- 《临床眼科杂志》(2011)
-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激光治疗研究(2013)
- 北京顺义县流行病学调查(1996)
注:数据基于亚洲人群研究,临床表现可能因种族和个体解剖差异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