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故意自害Unspecified Intentional self-harm
编码PD3Z
关键词
索引词Intentional self-harm、未特指的故意自害、自我伤害、自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自杀NOS
缩写未特指故意自害、未特指自伤、未特指自残
别名未特指自杀企图、未特指自损行为、未特指自残行为
未特指的故意自害(PD3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金标准:
- 临床综合评估:由精神科医生主导的结构化临床访谈(如SCID-5),结合行为观察和心理测评工具(如SITBI),确认自害行为的故意性和重复性。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行为证据:
- 明确记录的非致命性自伤行为(如切割/烧灼等),且非由器质性疾病(如癫痫)或意外导致。
- ≥1次近期(6个月内)自害行为发作,排除单次冲动行为。
- 意图确认:
- 患者自述或行为观察证实自害目的为情绪调节/自我惩罚,而非自杀意图(需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量表C-SSRS评估)。
- 行为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背景依据):
- 精神障碍共病:符合DSM-5中边缘型人格障碍(≥5项诊断标准)或重性抑郁障碍(PHQ-9≥15分)。
- 心理社会风险:
- 童年虐待史(ACE评分≥4分)
- 当前社会支持薄弱(Lubben社交网络量表≤12分)
- 行为特征:
- 自伤后情绪短暂缓解(自评改善≥50%)
- 隐蔽部位损伤(前臂/大腿内侧等)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支持条件"中符合≥2项可强化诊断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紧急评估] A --> C[心理评估] A --> D[共病筛查] B --> B1(生命体征监测) B --> B2(创面检查) C --> C1(结构化访谈-SCID-5) C --> C2(自伤行为评估-SITBI) C --> C3(自杀风险-C-SSRS) D --> D1(边缘人格障碍评估-MSQ-BPD) D --> D2(抑郁量表-PHQ-9) D --> D3(创伤评估-PCL-5)
判断逻辑:
- 紧急评估:
- 创面检查:深度≥真皮层或感染体征需外科干预
- 生命体征异常(如HR>100)提示需毒物筛查
- 心理评估:
- SITBI量表:≥3种自伤方式或频率≥1次/周属高风险
- C-SSRS:自杀意念评分≥4分需紧急干预
- 共病筛查:
- MSQ-BPD≥7分支持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
- PHQ-9≥20分需启动抗抑郁治疗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感染指标:
- CRP>10 mg/L:提示创面感染,需抗生素治疗
- WBC>12×10⁹/L伴中性粒↑:需排除败血症
-
毒物筛查:
- 血乙醇>80 mg/dL:提示酒精促发自害行为,需戒断管理
- 苯二氮卓类阳性:考虑物质使用障碍共病
-
代谢指标:
- 血钾<3.5 mmol/L:可能与反复呕吐/利尿剂滥用相关
- 肌酐升高(>1.2 mg/dL):提示肾损伤(常见于NSAIDs过量)
-
凝血功能:
- INR>1.5:需排查抗凝剂滥用或肝损伤
-
内分泌指标:
- TSH>4.5 mIU/L: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加重抑郁症状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行为证据+意图确认,排除自杀意图
- 检查优先级:先稳定生命体征→评估心理动机→筛查共病
- 实验室重点:感染指标/毒物筛查/代谢平衡三方面
- 治疗导向:伤口处理+心理干预(如DBT疗法)+共病管理
参考文献:
- WHO《ICD-11精神行为障碍分类》
- 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 NICE《自伤行为管理指南》CG16
- 《急诊毒理学》(Goldfrank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