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楔骨Medial cuneiform bone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4J74

核心定义

内侧楔骨(Medial Cuneiform Bone)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
    内侧楔骨位于足部前部内侧,属于跗骨的一部分。具体位置为:

    • 在足弓的内侧列,紧邻第一跖骨基底部(大脚趾根部)和距骨(踝关节下方的骨头)。
    • 距骨下方、舟骨(navicular bone)的内侧前方,与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共同构成足部的前部支撑结构。
    • 三维定位:若以足部掌面为参考,其近端(朝向踝关节)约距跟骨前端 3-4厘米,水平方向位于足弓内侧缘的中线偏前位置。
  • 重要毗邻

    • 前方:与第一跖骨(大脚趾根骨)形成关节。
    • 后方:与舟骨形成关节(距舟关节的一部分)。
    • 内侧:邻近足内侧韧带(如胫后韧带)。
    • 外侧:与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相邻,共同支撑足部横弓。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骨骼系统中的下肢骨,具体为跗骨的一部分。
  • 功能
    • 力学支撑:与舟骨、中间楔骨共同构成足部内侧纵弓和横弓,分散行走、跑步时的冲击力。
    • 关节运动:参与足部内翻、外翻及跖屈、背屈的微小调整。
    • 稳定足部结构:通过关节面与相邻骨的连接,维持足部的对齐和步态的稳定性。

3. 组织结构
  • 形态
    • 三棱锥形,分为 底(近端)、头(远端)、内侧、外侧及上面
    • 关节面
    • 近端(底):与舟骨形成关节。
    • 远端(头):与第一跖骨形成关节。
    • 外侧:与中间楔骨接触。
  • 组成:由密质骨(外层坚硬)和松质骨(内部网状结构)构成,表面覆盖滑膜关节面。

4. 功能与作用
  • 关键作用
    • 传递负荷:将身体重量从踝关节(距骨)传导至第一跖骨(大脚趾)。
    • 适应地面变化:通过微小运动适应不平地面,保护足部韧带和肌腱。
    • 维持足弓形态:内侧楔骨的稳定性直接影响足弓的维持,避免扁平足等问题。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解剖变异
    • 二分内侧楔骨(Bipartite Medial Cuneiform):先天性分裂,表现为内侧楔骨分为两部分,可能因运动或外伤引发疼痛,需与骨折区分(参考文献:好医术临床病例)。
    • 副内侧楔骨(Accessory Medial Cuneiform):额外的小骨可能被误诊为骨折或骨裂,需通过X光或MRI确认(参考文献:般瑞医疗科技)。
    • 损伤与疾病
    • 骨折:常见于高能量创伤(如车祸、跌落),症状包括足内侧疼痛、肿胀。
    • 关节炎:退行性变或创伤后关节炎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和疼痛。
    • 扭伤或韧带损伤:常伴随内侧楔骨周围韧带的拉伤。
  •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
    • 骨折或轻度损伤: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 4-6周,配合消炎止痛药物(如NSAIDs)。
    • 解剖变异引发疼痛:休息、冰敷及物理治疗,避免剧烈运动。
    • 手术干预
    • 骨折移位严重或关节面损伤:需手术复位并内固定(如螺钉)。
    • 副骨引起持续疼痛:可考虑切除多余骨块(参考文献:般瑞医疗科技)。
  • 康复要点

    • 恢复期需逐步进行足部力量训练(如提踵练习)和柔韧性训练。
    • 使用矫形鞋垫或支具辅助足弓支撑,预防复发。

6. 常见误区
  • 误区:将副内侧楔骨或二分内侧楔骨误诊为骨折,需通过影像学(X光或CT)确认解剖结构。
  • 误区:忽视内侧楔骨在足弓功能中的核心作用,导致治疗时忽略足部整体力学调整。

参考文献

  1. IMAIOS解剖数据库:内侧楔骨分类与毗邻关系。
  2. 好医术临床病例:二分内侧楔状骨的诊断与处理。
  3. 般瑞医疗科技:副内侧楔骨的鉴别诊断。
  4. 解剖学教科书:《Gray’s Anatomy》第42版,下肢骨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