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Gastric polyp
编码DA44
子码范围DA44.0 - DA44.Z
关键词
索引词Gastric polyp
同义词gastric polyposis、Non-neoplastic gastric polyp、gastritis polyposa、multiple gastric polyps、polyp of stomach、胃息肉病、息肉性胃炎、多发性胃息肉、胃息肉、非肿瘤性胃息肉
缩写胃P
别名胃黏膜息肉、胃部息肉、胃内息肉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7MC7 胃
XA56K7胃底XA4EC5幽门窦XA6P89胃幽门XA7UE1胃体XA4ML9胃小弯XA7WQ5胃大弯XA2828胃贲门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胃息肉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胃息肉是一种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突出性病变,形态学上分为有蒂型和无蒂型。绝大多数胃息肉为良性,且无明显临床症状,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以50岁以上为主),但具体发病年龄因病理类型而异。其诊断主要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部分病例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分析。
病因学特征
-
慢性炎症刺激:
- 长期慢性胃炎(尤其是伴肠上皮化生者)可导致黏膜修复性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炎症反复损伤与再生过程可能引发细胞增殖调控异常。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该菌通过诱导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理过程,间接促进息肉形成。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息肉可消退。
-
遗传因素: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常伴发胃腺瘤性息肉,而错构瘤性息肉则多见于Peutz-Jeghers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此类息肉常为多发性,且可能合并肠道病变。
-
其他因素:
- 长期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与胃底腺息肉的发生相关;肥胖、高脂饮食等可能通过代谢紊乱间接影响黏膜增殖,但证据等级需进一步明确。
病理机制
-
黏膜增殖异常:
- 胃息肉的核心机制是胃黏膜上皮或腺体的局限性增生,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非肿瘤性(如增生性、胃底腺息肉)与肿瘤性(腺瘤性)两类,后者具有明确癌变潜能。
-
息肉的分类:
- 增生性息肉:占70-90%,多与慢性炎症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癌变率<1%。
- 腺瘤性息肉:占胃息肉10-20%,属于癌前病变,直径>2cm者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 胃底腺息肉:与PPI长期使用或FAP相关,通常<1cm且为多发性,罕见恶变。
- 错构瘤性息肉:罕见,见于特定遗传综合征(如Peutz-Jeghers),由紊乱的腺体及平滑肌构成。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90%以上胃息肉无症状,偶发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饱胀感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表现。较大息肉(>2cm)可能引起出血(黑便、贫血)或幽门梗阻(呕吐、体重下降),需警惕恶性转化。
参考文献:
- 搜狗百科. (n.d.). 胃息肉. Retrieved from
- 大众养生网. (n.d.). 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Retrieved from
- 求医网. (n.d.). 胃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Retrieved fr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