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错构瘤性息肉Hamartomatous polyp of stomach
编码DA44.2
关键词
索引词Hamartomatous polyp of stomach、胃错构瘤性息肉
缩写GCHP
别名胃错构瘤息肉、胃错构性息肉、胃错构瘤、胃错构瘤病、胃部错构瘤性息肉、胃内错构瘤性息肉、胃黏膜错构瘤性息肉、胃体或胃底错构瘤性息肉、胃酸腺错构瘤性息肉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7MC7 胃
XA56K7胃底XA4EC5幽门窦XA6P89胃幽门XA7UE1胃体XA4ML9胃小弯XA7WQ5胃大弯XA2828胃贲门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胃错构瘤性息肉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学特征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胃错构瘤性息肉是一种由胃黏膜固有层内异常混合的组织成分(如增生性胃底腺、平滑肌束及血管)构成的良性肿瘤性病变。其组织学特征为胃底腺的囊性扩张和结构紊乱,通常发生于胃体或胃底。这类息肉的本质是局部组织成熟障碍导致的正常成分错位排列,而非恶性增殖过程。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胃错构瘤性息肉可能与某些遗传性疾病相关,例如Cowden综合征(与PTEN基因突变相关),而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中胃部受累相对罕见。
- 在明确遗传关联的病例中,可检测到STK11(PJS)、PTEN等基因突变,这些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及分化。
-
局部发育异常:
- 病变源于胚胎期胃黏膜组织分层或分化异常,导致腺体、间质成分比例失调及结构紊乱,而非继发于炎症或化生性改变。
-
环境及其他因素:
-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支持环境因素直接致病,但慢性黏膜刺激可能促进已有发育缺陷区域的息肉形成。
病理机制
-
组织学表现:
- 显微镜下可见胃底腺囊状扩张、分支异常,间质中平滑肌纤维束不规则穿插,腺上皮细胞分化成熟且无异型性。
- 息肉多呈广基性生长,表面被覆完整胃黏膜上皮,偶见浅表糜烂。
-
分子机制:
- PTEN/PI3K/AKT/mTOR通路失调与Cowden综合征相关胃错构瘤密切相关,导致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
- 散发病例中可能存在局灶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胃错构瘤性息肉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其背后复杂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背景、局部组织异常等多个层面,深入理解这些方面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其管理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