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腐蚀Erosion of teeth

更新时间:2025-06-18 20:16:13
编码DA08.12

关键词

索引词Erosion of teeth、牙腐蚀、牙腐蚀NOS、特发性牙腐蚀 [possible translation]、特发性牙腐蚀、饮食性牙腐蚀、药物或药剂引起的牙腐蚀、持续性呕吐引起的牙腐蚀、职业性牙齿腐蚀
同义词dental erosion、Erosion of teeth NOS、idiopathic erosion of teeth、idiopathic teeth erosion
别名蛀牙、龋齿、蛀蚀、牙蚀、牙齿侵蚀、牙腐蚀症、Dental-Decay、Tooth-Decay

牙腐蚀(DA08.12)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临床形态学特征
      • 牙齿光滑面出现不可逆的凹陷性缺损,边缘呈圆钝状
      • 牙釉质-牙本质交界处可见特征性"贝壳状"缺损(发生率85%-95%)
    • 病因学证据
      • 存在明确的酸性物质暴露史(饮食/职业/病理因素)
  2. 必须条件

    • 主要临床表现
      • 进行性牙齿敏感(冷热刺激痛)
      • 牙齿表面硬度降低(探针检查可感知)
      • 牙釉质光泽度丧失(肉眼可见磨砂样改变)
    • 影像学证据
      • 牙科X线片显示牙冠部硬组织厚度减少≥0.5mm
  3. 支持条件

    • 实验室指标
      • 唾液缓冲能力下降(碳酸氢盐浓度<5 mmol/L)
      • 口腔pH值<5.5(静息状态三次检测均值)
    • 行为学证据
      • 每日酸性物质摄入频次≥3次(含碳酸饮料/果汁等)
      • 夜间口腔清洁缺失(睡前1小时内酸性物质摄入史)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牙腐蚀诊断检查体系
├─ 临床检查
│ ├─ 视觉评估(BEWE指数)
│ ├─ 探诊硬度测试
│ └─ 牙本质暴露面积测量
├─ 影像学检查
│ ├─ 数字化口内摄影
│ ├─ 锥形束CT(CBCT)
│ └─ 近红外透射成像
└─ 实验室检测
├─ 唾液流率测定
├─ 缓冲能力测试
└─ 微量元素分析

  1. 判断逻辑
    • BEWE指数
      • 0级(正常):无可见釉质缺损
      • 1级(轻度):表面釉质微缺损(<1mm)
      • 2级(中度):牙本质暴露(1-3mm)
      • 3级(重度):牙髓接近暴露(>3mm)
    • 唾液缓冲能力
      • 正常值:6-12 mmol HCO3-/min
      • <5 mmol提示高腐蚀风险
    • CBCT评估
      • 三维重建量化釉质损失量,精度达0.1mm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唾液流率

    • 低流速(<0.7 mL/min)
      • 提示口腔自洁能力下降,需监测pH值
      • 建议:人工唾液替代治疗
  2. 缓冲能力检测

    • 碳酸氢盐<3 mmol/L
      • 预示牙釉质脱矿风险增加5倍
      • 处理:含碳酸氢钠漱口水强化缓冲
  3. 微量元素分析

    • 钙磷乘积<30 mg²/dL²
      • 提示再矿化能力不足
      • 干预:局部氟化钠联合CPP-ACP应用
  4. 菌斑pH动态监测

    • pH<5.0持续时间>30 min/天
      • 界定为病理性酸性环境
      • 处理策略:饮食日记追踪酸暴露源

四、鉴别诊断要点

特征 牙腐蚀 龋齿 磨耗
病损形态 杯状凹陷 点隙窝洞 平面性缺损
边缘特征 圆钝光滑 锐利不规则 波浪状
敏感区域 广泛牙本质 局部龋坏区 咬合面
病因机制 化学溶解 细菌产酸 机械摩擦

诊断流程建议

  1. 初诊使用BEWE指数进行分级
  2. 中度以上(≥2级)需进行CBCT量化评估
  3. 所有病例应完成唾液缓冲能力检测
  4. 合并胃食管反流者需联合消化科会诊

参考文献

  • ICD-11国际疾病分类(WHO, 2022修订版)
  •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口腔医学会, 2023)
  • 《唾液诊断学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J Dent Res,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