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炎Duodenitis
编码DA51
子码范围DA51.0 - DA51.Z
关键词
索引词Duodenitis
同义词nonspecific duodenitis、Inflammation of duodenum、dodecadactylitis、duodenal inflammation、peptic duodenitis、十二指肠炎、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 [possible translation]、十二指肠炎 [possible translation]、十二指肠炎症 [possible translation]、消化性十二指肠炎 [possible translation]
缩写DU炎
别名十二指肠黏膜炎、十二指肠感染性炎症、十二指肠胃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十二指肠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十二指肠炎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其特征包括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及炎性细胞浸润。根据病程和病因可分为不同亚型(如急性、慢性或特定病因类型)。确诊需依赖内镜下黏膜形态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后者可明确炎症活动度、是否伴上皮损伤及特殊病原体感染证据。病因明确的亚型需在诊断中注明(如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炎)。
病因学特征
-
感染因素:
-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主要致病菌,通过胃上皮化生区域定植并诱发持续性炎症反应。
- 其他病原体:如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较少见,多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
-
非感染因素:
- 药物损伤:长期使用NSAIDs、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破坏黏膜屏障引发炎症。
- 胃酸相关损伤:胃酸/胃蛋白酶过度暴露(如胃泌素瘤、胃排空过快)可导致黏膜防御失衡。
- 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克罗恩病累及十二指肠、乳糜泻相关性炎症等。
- 理化刺激:酒精、胆汁反流、放射性损伤等直接损害黏膜。
-
其他因素:
- 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黏膜防御缺陷)、吸烟、应激状态可能为诱发或加重因素。
病理机制
-
黏膜防御机制失衡:
- 正常黏膜通过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上皮细胞再生等机制抵抗损伤。防御机制受损时,酸、消化酶或病原体可直接侵袭黏膜固有层。
-
炎症级联反应:
- 损伤触发固有免疫应答(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适应性免疫应答(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释放IL-8、TNF-α等促炎因子,加重组织破坏。
-
胃上皮化生:
- 慢性刺激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出现胃型上皮化生,形成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微环境,进一步促进炎症慢性化。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上腹痛:多表现为中上腹或右上腹隐痛或灼痛,空腹或夜间加重,进食可缓解。
- 消化不良:早饱、餐后腹胀、嗳气。
- 并发症相关症状:黑便或呕血(黏膜糜烂出血)、体重下降(慢性病程或吸收不良)。
- 非特异性表现:乏力、贫血(慢性失血或铁吸收障碍)。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当前可获得的公开资料整理而成,旨在提供一个关于十二指肠炎较为全面的概述。具体病例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详细诊断和治疗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