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Duodenal polyp
编码DA53
子码范围DA53.0 - DA53.Z
关键词
索引词Duodenal polyp
同义词polyp of duodenum、十二指肠息肉
缩写DP
别名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十二指肠小结节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十二指肠息肉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十二指肠息肉是指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局部过度生长所形成的突起性病变。这些息肉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等。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十二指肠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 炎症刺激: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 环境与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 其他疾病相关:如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也可能诱发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生。
病理机制
- 息肉形成过程:由于上皮细胞增殖失控,局部黏膜隆起形成息肉。不同类型息肉其具体形成机制略有差异:
- 腺瘤性息肉:主要由腺体组织构成,具有潜在恶变风险。
- 炎性息肉:通常由慢性炎症引起,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
- 错构瘤性息肉: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胞混合而成,结构紊乱但一般无恶变倾向。
-
解剖位置影响:十二指肠降部为息肉好发部位之一,这与该区域血供丰富及受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较多有关。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尤其是息肉体积较小的情况下。
- 当息肉增大或数量增多时,可能出现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 少数情况下,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引起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
-
并发症:
- 梗阻:较大息肉可能导致十二指肠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引发急性腹痛、呕吐等症状。
- 出血:虽然较为罕见,但较大的息肉存在出血风险,严重时需要紧急处理。
- 癌变:腺瘤性息肉尤其需要注意其潜在恶性转化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权威医学期刊及相关专业网站信息。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可靠资料整理得出,并已尽量避免使用来自有来医生网、妙手医生等指定排除的信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