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十二指肠炎Eosinophilic duodenitis
编码DA51.1
关键词
索引词Eosinophilic duodenitis、嗜酸性粒细胞性十二指肠炎、嗜酸细胞性十二指肠炎
缩写ED、嗜酸性十二指肠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十二指肠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嗜酸性粒细胞性十二指肠炎(Eosinophilic Duodenitis, E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十二指肠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十二指肠黏膜及全层中出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层每高倍视野>20-30个),并排除其他继发性病因(如寄生虫感染、药物反应、系统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该疾病属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EGIDs)的亚型,主要累及十二指肠。ED可伴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非诊断必需,好发于青壮年,儿童及老年亦可发病。
病因学特征
-
免疫-过敏机制:
- 主要与食物过敏相关,尤其是对牛奶、鸡蛋、大豆等食物蛋白的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部分患者表现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
- 食物排除试验(如要素饮食)可显著改善症状,支持过敏机制的核心地位。
-
免疫调节异常:
- 涉及Th2型免疫反应异常,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分化、迁移及存活。
- 部分病例与药物(如NSAIDs)、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相关,需严格鉴别。
-
遗传易感性:
- 家族聚集性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示,特定基因多态性(如 CAPN14、 TSLP 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环境触发因素:
- 寄生虫感染(如钩虫、蛔虫)可能通过Th2免疫激活诱发ED,但需通过病原学检测排除继发性浸润。
病理机制
-
组织病理学:
- 典型表现为十二指肠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黏膜层≥30个/高倍视野),可伴隐窝结构破坏、绒毛萎缩及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微脓肿。
- 嗜酸性粒细胞释放毒性颗粒蛋白(MBP、ECP)及脂类介质(如LTB4),直接损伤上皮屏障并激活神经纤维,导致痛觉敏感化。
-
慢性炎症进程:
- 持续炎症可引发黏膜纤维化、肠腔狭窄,部分患者进展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或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上腹钝痛或痉挛性疼痛,餐后加重;
- 吸收不良:腹泻(含脂肪泻)、体重下降、贫血(铁/维生素B12缺乏);
- 动力障碍:早饱、恶心呕吐,偶见肠梗阻样症状;
- 出血: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便潜血阳性)为主,显性黑便或呕血罕见。
参考文献:
- 丁香园. (2025). .
- 医联媒体. (2025). .
请注意,虽然搜索结果中包含了一些来源自妙手医生的内容,但上述总结基于多个可信度较高的参考资料综合整理而成,并尽量避免引用这些不可靠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