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炎Helicobacter-pylori associated duodenitis
编码DA51.0
关键词
索引词Helicobacter-pylori associated duodenitis、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炎
缩写H.pylori相关性十二指肠炎、幽门螺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炎
别名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十二指肠炎、幽门螺旋菌性十二指肠炎、HP感染性十二指肠炎、幽门杆菌十二指肠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炎是指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的情况下发生的十二指肠黏膜炎症。这种细菌通过胃上皮化生定植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并通过其毒素和相关致病机制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形成。十二指肠球部是H. pylori感染后黏膜损伤最常见的部位。
病因学特征
-
幽门螺杆菌感染机制:
- 幽门螺杆菌通过尿素酶中和胃酸,借助鞭毛穿透黏液层,定植于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的化生胃上皮区域。
- 细菌分泌的毒力因子(如VacA毒素、CagA蛋白)直接破坏黏膜屏障,诱导上皮细胞凋亡并激活固有免疫反应。
- 慢性感染导致Th1型免疫反应过度激活,持续释放促炎因子(如IL-1β、IL-8),加重组织损伤。
-
协同致病因素:
- 胃酸分泌异常:H. pylori感染可能通过胃泌素调节异常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酸负荷过高加剧十二指肠黏膜损伤。
- NSAIDs与H. pylori的协同作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防御,与H. pylori共同增加溃疡风险。
- 遗传与环境因素:宿主IL-1β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炎症反应强度;吸烟、高盐饮食等环境因素可促进细菌毒力表达。
病理机制
-
黏膜防御失衡:
- H. pylori感染导致黏液层变薄、碳酸氢盐分泌减少,黏膜暴露于胃酸和消化酶(如胃蛋白酶)。
- 紧密连接蛋白(如occludin)降解破坏上皮屏障完整性,促进细菌产物及酸反渗。
-
免疫炎症级联:
- 模式识别受体(TLR4、NOD1)识别H. pylori组分,激活NF-κB通路,持续释放IL-8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
- 自身免疫反应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攻击宿主细胞(如抗Lewis抗体交叉反应)。
-
溃疡发生模式:
- 炎症持续导致黏膜修复障碍,溃疡形成与黏膜下纤维化、微血管血栓形成相关。
-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因解剖特点更易发生穿透性病变。
临床表现
- 症状与体征:
- 典型表现为饥饿痛或夜间上腹痛,进食或抗酸剂可暂时缓解(与胃酸分泌节律相关)。
- 部分患者出现早饱、腹胀等动力障碍症状,少数进展为溃疡者可伴呕血、黑便。
- 体征多不明显,严重病例可有上腹压痛。
参考文献:内容综合整理自《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病诊治指南(2022年)》、《Gastroenterology》相关综述及UpToDate临床循证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