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编码DC32
子码范围DC32.0 - DC32.Z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pancreatitis
缩写CP
别名慢性胰腺炎症、慢性胰腺发炎、慢性胰腺病、慢胰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关联情况
ME24.91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ME24.91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5A21.0糖尿病性低血糖症不伴昏迷5A24非控制性或不稳定性糖尿病5A2Y糖尿病其他特指的急性并发症5A20.0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状态不伴昏迷5A20.1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状态伴昏迷5A21糖尿病性低血糖5A21.Z未特指的糖尿病性低血糖5A21.1糖尿病性低血糖症伴昏迷5A22糖尿病性酸中毒5A22.Y其他特指的糖尿病性酸中毒5A22.Z未特指的糖尿病性酸中毒5A23糖尿病性昏迷5A20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状态5A20.Z未特指的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5A22.2糖尿病代谢性酸中毒5A22.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伴昏迷5A22.1糖尿病乳酸酸中毒5A22.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昏迷5A22.31型糖尿病5A22.3糖尿病,未特指类型5A13 糖尿病,其他特指类型
5A13.2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5A13.1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5A13.5非特定免疫介导性糖尿病5A13.0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引起的的糖尿病5A13.6其他遗传综合征引起的的糖尿病5A13.3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5A13.Y其他特指原因引起的糖尿病5A13.4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5A13.7临床定义的亚型或综合征引起的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以胰腺持续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导致胰腺组织进行性纤维化、钙化及腺体结构破坏,可伴随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等病理改变。长期炎症引起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可逆性损伤,进而引发特征性临床症状。
病因学特征
-
酒精滥用:
- 长期过量饮酒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占60%-70%)。乙醇代谢产物直接毒性作用导致胰腺腺泡细胞损伤,激活星状细胞促进纤维化,同时增加胰液黏稠度引发导管阻塞。
-
胆道系统疾病:
- 长期胆道梗阻(如胰胆管合流异常、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可导致胰液引流受阻,胰管内压升高引发腺体自身消化及慢性炎症。
- 复发性胆道感染可能通过胆胰反流加重胰腺损伤。
-
遗传因素:
- 遗传性胰腺炎与PRSS1(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SPINK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等基因突变相关,导致胰蛋白酶活性失衡引发自消化。
- 家族性病例多表现为儿童期发病、快速进展性病程。
-
代谢异常:
- 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11.3 mmol/L)是明确危险因素,脂毒性直接损伤胰腺微血管及腺泡细胞。
- 糖尿病是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后果而非病因,需注意鉴别。
-
其他原因: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关性疾病)、热带性胰腺炎、药物毒性(如硫唑嘌呤)等属特殊类型。
- 约10%-30%病例无明确诱因,归类为特发性慢性胰腺炎。
病理机制
-
胰腺结构变化:
- 反复炎症-修复过程导致腺泡萎缩、导管系统扭曲扩张,胶原沉积形成广泛纤维化。
- 胰管狭窄与蛋白栓形成进一步阻碍胰液排出,形成“梗阻-高压-损伤”恶性循环。
- 钙化主要源于胰管内碳酸钙沉淀及坏死区钙盐沉积,常见于酒精性胰腺炎。
-
内分泌与外分泌功能障碍:
- 内分泌功能衰竭: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约30%晚期患者并发胰腺源性糖尿病(3c型)。
- 外分泌功能不全:脂肪酶分泌量降至正常10%以下时出现脂肪泻,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及体重进行性下降。
-
疼痛机制:
- 胰管高压、组织缺血及神经周围炎(胰腺内C纤维敏感性增高)是慢性疼痛的核心机制。
- 疼痛模式可从发作性疼痛逐渐转为持续性,约50%患者随病程进展疼痛自发缓解。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
- 腹痛:典型表现为上腹部束带样疼痛,向背部放射,常因进食脂餐或饮酒诱发,蜷曲体位可部分缓解。
- 脂肪泻:晚期特征性表现,粪便呈恶臭、油腻状,可见油滴(steatorrhea)。
- 体重下降:外分泌功能不全与疼痛导致的畏食共同作用,常伴肌肉消耗。
- 糖尿病相关症状:多饮、多尿等出现较晚,通常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
体征:
- 上腹部深压痛,但腹膜刺激征阴性(区别于急性胰腺炎)。
- 黄疸(合并胆道梗阻时)、腹部包块(假性囊肿或胰腺脓肿形成)。
- 晚期可见皮肤干燥、毛发稀疏、杵状指等营养不良体征。
参考文献:丁香园、百度健康百科、中国健康网等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