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编码DC31.2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石性胰腺炎、胆石性急性胰腺炎 [possible translation]、胆石性急性胰腺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局部并发症、急性胆汁性胰腺炎,伴全身性并发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局部和全身性并发症
同义词Gallstone pancreatitis、gallstone acute pancreatitis
缩写ABP、胆源性胰腺炎
别名急性胆汁性胰腺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胆石症合并急性胰腺炎、胆石并发急性胰腺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严重度
ME24.91重度ME24.91中度ME24.91轻度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胆道疾病直接引发的胰腺急性炎症。在ICD-11分类中,它被归类为急性胰腺炎的一种亚型(DC31.2)。其核心发病机制是胆石或其他胆道病变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进而引发胰酶异常激活和胰腺组织自身消化。诊断需通过影像学或生化证据明确胆道病因,并排除酒精、高脂血症等其他诱因。
病因学特征
-
胆石症:
- 胆石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病因,约占急性胰腺炎病例的40%-70%。其致病机制包括:
- 壶腹部梗阻: 结石嵌顿于胆总管末端或Vater壶腹,直接阻塞胰液流出,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和胰酶激活。
-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结石通过过程中引发括约肌痉挛或水肿,造成胰胆管系统压力失衡。
- 胆道微结石: 直径<3mm的微结石可导致间歇性梗阻,与不明原因的复发性胰腺炎密切相关。
- 胆石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病因,约占急性胰腺炎病例的40%-70%。其致病机制包括:
-
胆道感染:
- 急性胆管炎时,细菌内毒素通过胆胰共同通道反流至胰管,通过TLR4/NF-κB通路加重炎症反应。
-
解剖异常:
- 胆胰管汇合异常(如长共同通道≥15mm)可使胆汁反流入胰管,胆道压力增高时更易诱发胰腺炎。
-
其他协同因素:
- 酗酒虽非直接病因,但可通过增加Oddi括约肌张力、改变胆汁成分等途径与胆石症产生协同致病作用。
-
少见病因:
- 胆道寄生虫(如蛔虫)、壶腹周围肿瘤等机械性梗阻因素。
病理机制
-
胰管梗阻学说:
- 胆石嵌顿导致胰液流出道梗阻,胰管内压力超过40mmHg时引发腺泡细胞破裂,胰酶外溢激活。
-
酶原异常激活:
- 胰蛋白酶原在腺泡细胞内提前激活,引发级联反应(如弹性蛋白酶、磷脂酶A2激活),导致胰腺实质溶解和脂肪坏死。
-
微循环障碍:
- 炎症介质(TNF-α、IL-1β)释放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导致微血栓形成,加重组织缺血。
-
二次损伤机制:
- 活化的胰酶经门静脉入血,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 突发持续性上腹剧痛,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前倾坐位可部分缓解。
-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发生率达90%,呕吐后腹痛无缓解(与胃肠炎鉴别要点)。
- 黄疸: 约30%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提示合并胆总管结石。
- 发热: 病程早期发热多源于炎症反应,后期高热需警惕感染性并发症。
-
体征特点:
- Cullen征/Grey-Turner征: 仅见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 腹部压痛: 上腹肌紧张伴反跳痛,但肌卫程度常轻于消化道穿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