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是现在常见的口腔缺牙修复方式,很多人说的“种牙”“植牙”其实是一回事,就像土豆和马铃薯的关系——核心都是通过手术把钛合金做的人工牙根植入颌骨,让种植体和牙槽骨慢慢长在一起(这个愈合过程大概需要3-6个月),之后再装基台和定制牙冠,恢复牙齿的样子和功能。
种植牙的优势
- 不磨邻牙,更保护健康牙
传统固定桥修复需要磨两边的好牙来“搭桥”,但种植牙用数字化导板精准定位种植角度(误差不到1度),不用动旁边的牙齿。还有三维影像重建技术能模拟牙周膜的受力情况,减少术后牙周组织的损伤。 - 咬合力强,能用更久
种植牙能恢复约90%的天然牙咬合力,比活动义齿(仅40%)强很多,吃纤维多的食物(比如芹菜、牛肉)也没问题。规范维护的话,5年里种植体的存留率超过95%,比传统修复方式更耐用。 - 看起来像真牙,更美观
全瓷冠的透光率(68-72%)和天然牙釉质(75%)差不多,再加上龈瓷边缘封闭技术,不会像金属基底冠那样让牙龈出现“黑线”。种植体表面用纳米级技术处理(比如酸蚀喷砂),能让和骨头结合的面积增加3倍,既稳定又自然。
哪些人适合种牙?哪些人要谨慎?
适合的情况
- 外伤性缺牙:比如前牙因外伤掉了,种牙能重建微笑时的牙齿曲线,但需要牙槽骨宽度至少6毫米;
- 牙周病后缺牙:得先把牙周病治好(比如牙周袋深度小于4毫米、牙龈不轻易出血),才能种牙;
- 高龄老人:70岁以上的人要先查骨密度(T值超过-2.5),还要评估全身健康状况能不能耐受手术。
要谨慎的情况
- 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
- 长期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比如双膦酸盐类);
- 下颌后牙区的牙槽骨垂直高度不到8毫米。
种植牙的新技术和风险防控
现在的新技术
- 定制种植体:用3D打印的钛网和患者颌骨形状几乎完全匹配(匹配度98%),做骨增量手术的时间能缩短40%;
- 即刻负载技术:通过检测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ISQ值超过70),当天就能装临时牙冠;
- 智能规划系统:用AI算法预测骨头吸收速度,调整种植角度的精度能提高30%。
要避开的“坑”
- 别信“快速种牙”:单颗牙种植手术至少要45分钟,如果需要做骨增量,得超过2小时,太快容易出问题;
- 材料要合规:骨增量用的材料得符合ISO 13485标准,生物膜得能抗降解;
- 术后要维护:每6个月检查种植体周围的牙周袋深度(超过5毫米就得处理),每年拍锥形束CT看骨头吸收情况。
种牙前要走哪些流程?
种牙不是“想种就种”,得按步骤来:
- 首诊检查:用锥形束CT测牙槽骨量,查牙周情况,测血糖;
- 制定方案:根据缺牙数量(单颗/多颗)和要不要做骨增量,确定具体方案;
- 手术植入:用导板引导种牙,还要检测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 装牙调整:个性化取模,调整咬合和发音,确保用着舒服;
- 长期维护:平时要好好刷牙控制菌斑,定期筛查种植体周围的炎症。
总的来说,种植牙是修复缺牙的有效方法,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得先做全面检查,选正规机构和专业医生,术后还要按要求维护。只有这样,才能让种植体“扎根”更稳,用得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