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是人类的第三磨牙,一般在17-25岁左右萌出。这个阶段颌骨已接近发育完成,智齿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空间“长正”,医学上称为“阻生齿”。阻生智齿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牙龈红肿、张不开嘴,邻牙酸痛,严重的还会导致颌面间隙感染,甚至把旁边的第二磨牙蛀坏。
三步定位法:自己也能识别异常
第一步:捕捉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警惕阻生智齿:
- 牙龈反复胀痛,频繁发作
- 吃饭时疼的那侧不敢使劲嚼
- 同一边脸肿起来
- 喝冷的热的会牵连到耳朵疼
- 嘴里有臭味,还能看到或摸到脓一样的分泌物
有些患者会把这种智齿周围的炎症当成“上火”,自己吃点消炎药暂时缓解,但短期内很容易复发。
第二步:照镜子做“牙齿队列检查”
找个平面镜或用手机前置摄像头,在充足自然光下观察:
- 正常萌出:牙冠大部分露在牙龈外,和邻牙排成合适角度
- 异常信号:
- 牙龈盖住半颗牙,像个“小帐篷”
- 牙齿明显往脸颊侧或舌头侧歪
- 牙齿横着长,把旁边牙齿的牙根露出来
- 只看到牙龈红肿,没见牙齿冒出来
用牙签轻轻碰一下智齿露出来的部分,如果特别酸或出血,提示炎症正在发作。
第三步:影像学检查的“终极判断”
全景牙片能清晰显示:阻生齿的牙根常呈“弯钩状”;它和下颌神经管的距离(太近需警惕术后反应);旁边牙齿的牙槽骨有没有被吸收。
三维CT能精准测量阻生角度,如果智齿的长轴和邻牙长轴夹角过大,基本没法自己长正。
阻生智齿的“影响范围”:需重视潜在风险
对口腔局部的影响
- 很多人会出现第二磨牙远中面蛀牙
- 牙周袋变深,进而引发牙髓炎
- 牙槽骨被吸收,导致牙齿拥挤
全身健康影响
- 严重感染偶尔会引发海绵窦反应,但概率很低
- 下颌间隙感染会让人呼吸不舒服,孩子要特别留意
- 长期炎症病灶可能增加心脏健康风险
决策参考:是否需要干预
建议处理的明确指征
- 炎症频繁急性发作
- 邻牙牙根被吸收得很明显
- 长了囊肿导致骨头变化
- 正畸治疗需要
可暂时观察的情况
- 完全埋在骨头里但没症状
- 能和对侧牙齿咬合上(建立正常咬合)
- 年龄较大(手术风险会增加)
有研究显示,35岁后拔除阻生齿的术后反应概率会上升,建议刚出现症状时及时处理。
就医前的“家庭护理”
- 冠周冲洗: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需医生指导)
- 漱口护理:氯己定含漱液按需使用(得听医生的)
- 冷敷缓解:肿的那侧脸可以敷冷敷贴或冰袋,按需用
- 清洁邻牙:用软毛牙刷刷干净旁边的牙齿,保持口腔卫生
千万不要自己挑牙龈或热敷肿的部位,会导致感染扩散。
如果智齿老找麻烦,及时诊断和干预是保护口腔健康的最佳策略。定期做口腔检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