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口腔出血是不少人都遇到过的问题,数据显示约65%的成年人曾受此困扰。有时吐唾沫带血、刷牙渗血,可能是口腔局部问题,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信号,建议从三个方面排查原因。
牙周问题是最常见的局部诱因
牙周炎是晨起口腔出血的“头号元凶”,病情会慢慢加重。平时没刷干净的牙菌斑,时间长了会钙化变成牙结石,一直刺激牙龈,让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变得更粗、更多。晚上躺着睡觉时,牙龈部位的血液循环变慢、阻力变大,稍微有点刺激(比如夜间咬牙、晨起刷牙)就会渗血。有临床观察显示,牙周护理好的人,出血概率能降低82%。
针对牙周问题的建议:
- 每年做1-2次牙周检查,若发现牙龈红肿、一碰就出血,要及时做洁治(洗牙);
-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贴住牙龈沟,小幅度水平震颤),配合牙线、牙缝刷清洁牙缝;
- 急性期可使用抗炎含漱液缓解牙龈炎症。
鼻腔出血倒流,会“伪装”成口腔出血
鼻腔和口腔是相通的,鼻中隔前下方有片血管密集又表浅的区域,很容易破裂。如果空气干燥、挖鼻子或鼻炎发作,鼻腔黏膜会变干变脆,血管一破就会流鼻血。晚上躺着时,鼻血不会从鼻孔流出,反而会顺着鼻咽部流到口腔里,晨起漱口时就会发现“口腔有血”。
预防鼻腔问题的方法:
- 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冬天用加湿器,夏天开空调可放盆水;
- 鼻腔干燥时,用干净棉签蘸凡士林涂鼻,或用生理盐水喷雾喷鼻;
- 高血压患者晨起别猛地起身,先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引发鼻出血。
反复出血?警惕全身疾病的信号
若排除了口腔、鼻腔问题,仍频繁出血,就要留意全身疾病。临床统计显示,反复多部位出血(牙龈、鼻子、皮肤)的人里,12%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比如缺维生素C会让牙龈变脆,轻微刺激就出血;肝功能不好会影响凝血因子生成,导致止血困难。
建议做这些检查:
- 血常规(重点看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少会易出血);
- 凝血功能(查PT、APTT等指标,判断凝血是否正常);
- 维生素水平(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止血);
- 肝肾功能(排查肝肾疾病对凝血的影响)。
多维度预防,从日常习惯改起
要解决晨起出血问题,关键是调整生活习惯,从“防”入手:
- 口腔护理:选软毛牙刷,每3个月换一次(刷毛变形就换),刷牙力度像轻按鸡蛋,避免刷伤牙龈;
- 保持黏膜湿润:冬天用加湿器,晨起喝一杯约200ml温水,润口腔也润鼻腔;
- 营养补充:每天吃够400g蔬果,多吃柑橘类(橙子、橘子)、绿叶菜(菠菜、空心菜),补维生素C和K;
- 健康作息:别连续熬夜,熬夜会降低免疫力,加重牙龈炎症;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体检;
- 应急止血:突然出血时,用冰袋敷颈部,或按压出血侧鼻翼10分钟(食指和拇指捏住鼻翼)。
还要注意:如果出血同时有皮肤瘀斑、月经延长(超过7天),或出血超过24小时没停,要及时去血液科就诊。长期用抗凝药的人,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INR),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总的来说,晨起口腔出血不是小事,早排查原因、调整习惯,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