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牙菌斑引发的慢性口腔感染,但它的危害可不只限于牙龈和牙齿——进展期的牙周炎会通过炎症扩散、血液传播或免疫紊乱等方式,引发鼻窦感染、脸肿甚至全身炎症,得特别注意。
炎症是怎么“跑”到其他地方的?
牙周袋里的细菌(比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会随着牙周袋变深冲破牙龈的保护屏障。当牙槽骨吸收超过牙齿附着部分的2/3时,炎症会蔓延到面部的筋膜间隙。比如上颌前牙附近的眶下间隙,和牙齿之间只隔了约2毫米的骨头,细菌扩散过去就会引发眼周红肿,比如眼皮肿、眼白充血。除了直接扩散,细菌产生的炎症因子还会通过面部的血管(比如颧牙槽动脉和面动脉)进入血液,跑到全身。有研究发现,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液里的炎症指标(比如C反应蛋白)比健康人高38%,说明全身都在发炎。
为什么牙周炎会连累鼻窦?
上颌窦(鼻子旁边的空腔)的底部和上颌后牙的牙根离得特别近,只有不到1毫米,所以牙周炎很容易波及鼻窦。有12%-18%的鼻窦感染其实是牙周炎引起的——如果牙周袋冲破了窦底的骨头,细菌就会直接钻进鼻窦,引发鼻窦黏膜发炎,比如单侧鼻子堵、流黄绿水,有时候脸还会胀痛。而且,鼻窦里负责清理黏液的“小刷子”(纤毛)会没法正常工作,黏液如果停留超过30分钟,就会变成细菌繁殖的“温床”,所以有些患者的慢性鼻窦炎总是好不了。
牙周炎和免疫力的“双向伤害”
牙周细菌会激活身体里的免疫受体(比如Toll样受体2/4),引发一连串炎症反应,释放出过多的蛋白酶(比如基质金属蛋白酶-8)。这些酶不仅会破坏牙龈里的胶原纤维,还会伤害附近的组织。研究发现,发炎的牙龈里,炎症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1β)是正常牙龈的5-7倍,这么多炎症因子会让牙龈出现“火山口”一样的溃疡。除了局部,全身免疫力也会受影响——通过检查血液发现,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负责平衡免疫力的细胞)比健康人少25%左右,这会让牙周组织一直被破坏。更要注意的是,这种免疫力的变化还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怎么预防牙周炎?分三级来
最基础的预防是控制牙菌斑,建议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角刷牙龈沟),再配合牙线或间隙刷清理牙缝。研究发现,每天刷两次牙,每次刷够两分钟,能让牙龈炎的风险降低40%。如果已经有牙龈炎,做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深层清洁牙齿周围的细菌和牙结石),能让牙龈出血的地方减少60%-70%。另外,补充一些营养素也有帮助:每天吃够100毫克维生素C(比如一个橙子),能增强牙龈的韧性,但每周别超过2000毫克,不然会增加草酸代谢的负担。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以下,因为每降低1%,牙周附着丧失的速度会慢0.37毫米/年。
这些信号要警惕,可能是牙周炎加重了!
如果牙龈一直出血、牙齿松动移位,或者口臭超过3周,一定要重视——这是牙周炎加重的“红色警报”。如果同时有单侧鼻子不舒服(比如堵、流黄涕),看牙医的时候最好也查查鼻窦(比如拍CT)。糖尿病患者如果牙龈长脓肿,要小心血糖波动,赶紧找医生调整降糖方案。定期看牙医很重要,最多别超过9个月一次。牙周维护的时候,要做菌斑染色(看有没有刷干净)、牙周探诊(测牙周袋深度)和全口牙槽骨的X线检查。如果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一半,要找医生评估牙齿能不能留,再想替代办法(比如种植牙)。
口腔里的细菌平衡是全身健康的基础,牙周炎的全身危害提醒我们:做好日常口腔护理、分阶段预防,才能阻止病情恶化。只要规范治疗加长期维护,大部分牙周问题都能控制住,还能降低糖尿病、鼻窦炎等全身疾病的风险。所以,从每天认真刷牙开始,重视口腔健康,就是在保护全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