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牙龈红肿时,第一反应是牙结石或牙龈炎,但其实要警惕一种更深层的口腔问题——根尖周炎。它是发生在牙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常因牙髓感染未及时控制引发,发展过程隐蔽且逐渐加重。
为啥会得根尖周炎?
细菌“钻”进了牙根
龋齿发展到深龋阶段时,牙釉质和牙本质的保护屏障被破坏,口腔里的致龋菌(比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会通过根尖孔进入根尖周组织。这些细菌的代谢产物会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水肿、破骨细胞活跃(骨头被慢慢破坏)等问题。
牙齿受外伤或咬太硬
牙齿被外力撞击(比如运动时撞了下巴),或者长期咬硬东西导致咬合创伤,根尖区的血管和神经可能受损。临床数据显示,运动外伤引发的根尖周炎占口腔急诊的15%左右,表现为急性根尖周膜变宽、局部渗出。这种机械刺激会激活身体的炎症通路,释放前列腺素,让炎症更严重。
治疗时的“小意外”
做根管治疗时,如果用了浓度过高的冲洗液,或者填充材料放得太多,可能引发化学性根尖周炎。文献报道,约3%的患者治疗后会出现短暂不适(比如术后24-48小时咬合疼),这时候需要调整填充量。
出现症状该怎么办?
急性期先这么做
冷敷能收缩局部血管,减少水肿,建议用间歇式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用生理盐水漱口能维持口腔环境平衡,还能冲掉牙菌斑;饮食要遵循“软、温、细”原则,别用牙齿咬硬的、烫的东西,避免刺激加重损伤。
这些情况赶紧找牙医
如果出现持续性咬合痛(比如10分制疼痛打4分及以上)、敲牙齿时疼痛超过30秒、牙龈肿48小时没缓解,都得及时就医。拍片子如果看到根尖周有透射影(直径超过0.5厘米)或者根周膜变宽(超过0.2毫米),也提示需要专业治疗。
怎么预防根尖周炎?
定期查龋齿
每6个月做一次龋活性检测(比如查口腔里致龋菌的数量),早发现龋齿早处理,别等发展到深龋再治。
运动时护好牙齿
定制型护齿套比普通成品护齿套能降低70%的牙外伤风险,运动(比如打球、拳击)时尽量用定制的。
根管治疗后要注意
根管治疗后的前3个月,别用牙齿侧面咬太硬的东西(侧向咬合力别超过200牛),避免牙根折断。
特殊人群更要小心
糖尿病患者因为中性粒细胞杀菌能力下降,根尖周炎进展比普通人快3倍,得把血糖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免疫功能不好的人(比如长期吃免疫抑制剂),如果出现牙龈肿扩散或发烧(体温≥38℃),24小时内要去医院检查。
根尖周炎虽然隐蔽,但只要早关注症状、做好预防,就能降低风险。如果出现持续牙痛、牙龈肿不消等情况,别拖着——及时找牙医检查,才能避免炎症越拖越严重,保护好牙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