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阻生引发的炎症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口腔麻烦,不仅疼起来“要命”,处理不及时还可能让感染扩散,影响周围组织。接下来我们从原因、表现到处理、预防,把这件“牙疼小事”说清楚。
为什么智齿阻生会发炎?
智齿长不出来(也就是“阻生”)时,牙龈和牙冠之间会形成一个深“口袋”(医学上叫“盲袋”)。这个口袋特别容易藏食物残渣和细菌——平时身体免疫力强,细菌翻不起浪;可一旦免疫力下降(比如熬夜、感冒、吃太辣),里面的厌氧菌、链球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化脓性炎症。其实就是口腔里的“小环境”被破坏了,细菌趁机“搞事情”。
炎症扩散会有哪些表现?
一开始只是牙龈发红、肿起来,甚至流脓;随着炎症加重,附近的淋巴结会跟着肿(比如下巴下面摸起来有小疙瘩)。最典型的是“放射性疼”:从下巴角到耳朵前面一阵一阵抽着疼,大概30%的人会觉得张不开嘴。如果发烧超过38℃,说明感染可能冲破了牙龈的“防线”,要小心炎症扩散到更深的口腔间隙里。
急性期怎么正确处理?
药物帮忙:症状刚出现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能覆盖常见细菌的抗菌药,用药期间绝对不能喝酒(会引发严重反应),具体吃多久得听医生评估,别自己随便停。
局部清洁:用和体温差不多(37℃左右)的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盲袋里的脏东西,压力别太大(不然会戳得疼);之后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维持口腔卫生,一天用几次要遵医嘱。
物理缓解:早期用冷敷能减轻疼痛和肿胀——用冰袋裹上毛巾敷15分钟,歇1小时再敷,别让冰直接碰到皮肤,不然会冻伤。
吃什么能帮着恢复?
尽量选温的、稀软的食物,比如米糊、蒸蛋、软面条,别吃硬的(比如坚果)、烫的(比如热粥)、辣的(比如火锅),避免刺激牙龈。多补点维生素B(比如全麦面包、瘦肉)和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有助于牙龈黏膜修复;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水,保持口腔湿润,减少细菌滋生。
这些情况必须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表现,说明感染可能已经超出牙龈范围,得立刻就诊:
- 张不开嘴(连2根手指都塞不进去);
- 一直吞东西疼,咽口水都费劲;
- 脸肿得越来越大,甚至肿到颧骨附近;
- 发烧超过38.5℃,吃退烧药也不退。
长期怎么预防复发?
炎症消了之后,建议做个三维口腔CT,看看智齿长的角度对不对、和旁边牙齿有没有“打架”。如果炎症反复犯(比如一年疼好几次),最有效的办法是择期把阻生的智齿拔掉——别害怕拔牙,现在技术很成熟,拔了之后再也不用受“牙疼之苦”。平时要注意清洁:用专门的牙线或冲牙器清理智齿周围的缝隙,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特殊人群要多注意什么?
- 糖尿病患者:拔牙前要把血糖控制好(最好在8.3mmol/L以下),避免术后感染;
- 孕妇:治疗要考虑怀孕周数,能不用药就不用,优先选漱口、冲洗这些物理方法;
- 免疫力差的人(比如长期吃激素、有慢性病的):拔完牙后要密切观察,有没有发烧、肿得更厉害,防止感染扩散。
总的来说,智齿阻生炎症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正确处理,就能快速缓解;平时做好口腔清洁、定期检查,能有效预防复发。如果反复疼得厉害,别犹豫,及时拔智齿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毕竟,与其疼得吃不下饭,不如一次解决后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