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突然肿起个包,摸起来疼,要小心可能是牙周脓肿——这是口腔科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牙周组织被破坏的程度直接相关,3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更高。
为什么会得牙周脓肿?
牙周脓肿的形成和牙周袋深度密切相关。当牙周袋深到5毫米以上时,里面空气少(厌氧环境),适合有害的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比如糖尿病患者,因为免疫力里的中性粒细胞不能及时赶到感染部位,得牙周脓肿的风险比普通人高约2.3倍。还有一些常见诱因:牙结石堆积在牙龈边,上面粘的细菌膜会持续刺激牙龈;用牙线、牙签太用力,不小心弄伤了牙龈软组织;戴正畸牙套的部位容易藏细菌;免疫力低的时候(比如感冒、疲劳),细菌会趁机大量繁殖。
牙周脓肿有哪些表现?
发作时症状很典型:牙龈会肿起一个半球形的包,大小像黄豆到鸽子蛋(直径1-3厘米),表面发红充血;一直隐隐作痛,咬东西时更厉害,有人会觉得牙龈像要裂开似的;用手摸肿的地方,会感觉到里面有波动感(像摸装了水的气球),局部温度比周围高;严重的话,会发烧(超过38℃),下巴下面的淋巴结也会肿起来。要注意,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可能不明显,建议每半年去查一次牙周(用专门工具探牙周袋深度)。
刚发现肿包时能自己处理吗?
可以先试试这些缓解办法,但别乱挤:用冰袋或凉毛巾裹着敷肿的那侧脸,每次15分钟,歇1小时再敷(物理降温减轻肿痛);用生理盐水轻轻漱口,每天4-6次(帮着杀菌);暂时别用肿的那侧嚼东西,吃温凉的食物(别超过56℃),避免刺激牙龈。千万不能自己用针挑破脓肿,会让感染扩散到脸的其他部位,更危险。
医生会怎么治?
根据病情轻重,医生会分级处理:急性期先帮你清理牙龈下的牙结石(用超声工具),再用氯己定溶液冲洗牙龈沟;等发病3-5天,脓肿成熟了,医生会打麻药后切开小口把脓放出来,让创口保持开放好恢复;如果感染范围大,医生会开抗生素,一定要按医嘱吃够疗程。术后72小时内别用牙刷刷伤口,平时尽量保持口腔环境中性(比如别总喝酸性饮料)。
怎么预防复发?
要想不反复得,得做好长期防护:每6-12个月去口腔科做牙周检查和专业洁牙(洗牙+刮治);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推荐的正确方法),后面的牙齿用牙缝刷或牙线清理;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少吃糖(尤其是别频繁吃糖,比如一会儿吃蛋糕一会儿喝奶茶);戒烟、少喝酒;糖尿病患者要把血糖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7%以下)。戴活动假牙的人,每天摘下来后要用软毛刷把假牙基托刷干净。
哪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马上找医生:48小时内肿的范围越来越大;咽东西困难或者张不开嘴;脸看起来不对称了;发烧超过39℃一直不退。这时候可能需要拍片子(比如X光),看看牙槽骨有没有被破坏。
牙周脓肿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及时处理,再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有效控制。平时多注意牙龈有没有红肿、出血,定期查牙周,才能保护好牙齿的“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