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成年人掉牙的“第一凶手”,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根源其实是嘴里的“细菌小社区”——牙菌斑。这种由食物残渣、唾液蛋白和200多种细菌缠成的“生物膜”,要是没刷干净,48小时内就会变硬成牙结石,像“石头补丁”一样粘在牙龈边上,不断释放毒素刺激牙龈发炎,慢慢“吃掉”支撑牙齿的牙槽骨,最后让牙齿晃悠甚至掉下来。
为啥牙菌斑会“搞破坏”?
牙菌斑不是“单颗细菌”,而是几百种细菌抱成团形成的“社区”——细菌会分泌粘性物质,把自己“粘”在牙齿上,普通刷牙很难彻底清掉。要是没刷干净,菌斑攒够48小时就会矿化(变硬)成牙结石——这种硬邦邦的东西刷不掉,只能靠医生清。
牙结石贴在牙龈边上,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慢性炎症:一开始是刷牙出血、牙龈红肿,慢慢炎症会“往下钻”,激活破骨细胞(一种能“拆”骨头的细胞),把牙槽骨一点点吃掉。有数据说,中度牙周炎的人一年能掉0.2-0.5毫米的牙槽骨,3年内牙齿松动的概率是健康人的7倍多。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特别“隐蔽”,早期没什么疼的感觉,等牙齿开始晃了,牙槽骨已经被吃掉一半了。
这些护理误区,你踩过吗?
很多人觉得“刷牙越用力越干净”,其实大错特错——刷牙力度超过150克(大概像攥着鸡蛋不碎的劲儿),会把牙龈“推”得往后缩(牙龈萎缩);用硬毛牙刷的人,牙龈萎缩的概率比软毛高40%。
还有人只早上刷牙:晚上睡觉唾液分泌少,菌斑长得比白天快23%,只刷早上根本控不住。另外,电动牙刷虽好,但要是用力压着刷,一样会伤牙龈——正确的方法是“轻贴”牙齿,让牙刷头自己震动(配合巴氏刷牙法,能多清67%的菌斑)。
系统防牙周炎,做好这4点
要挡住牙周炎,得用“组合拳”:
- 先“看见”菌斑:每周用菌斑显示剂(能把菌斑染成红/蓝色的液体)漱口,牙齿上染色的地方就是没刷干净的区域,重点刷这些地方。用牙线时别“戳”牙缝,要绕成“C”形裹住牙齿侧面,每个牙缝刮6下以上,才能清掉邻面的菌斑。
- 辅助工具“补漏洞”:牙缝大的地方用牙间刷,冲牙器能把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冲出来;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能降低35%的牙龈炎风险,但得听医生指导用(别长期自己用)。
- 定期找医生“体检”:每半年到一年查一次牙周,医生会用探针量“牙周袋”(牙龈和牙之间的缝隙)——正常不超过3毫米,要是超过了,说明牙龈下面有菌斑,得赶紧处理。
- 治疗选对“精准方法”:如果已经有牙周炎,喷砂洁治能把牙齿表面的牙结石清得又干净又舒服;牙龈下面有菌斑的话,得做“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医生用工具伸到牙龈下,刮掉牙结石和细菌,再把牙根磨光滑,让牙龈重新“贴”回牙齿。激光治疗还能精准杀细菌,促进牙龈和牙槽骨再生,恢复更快。
治好了之后,怎么不让它复发?
治牙周炎不是“一劳永逸”,得坚持“日常维护+定期复查”:
- 每天刷两次牙(每次3分钟)、用牙线/冲牙器清牙缝;
- 每半年到一年找医生查牙周,用探针量“牙周袋”深度——超过3毫米就得赶紧处理;
- 要是出现刷牙出血超过3天、牙龈一直肿、口臭加重,得及时查牙周(这是炎症复发的信号)。
治好了,怎么保住牙齿?
规范治疗+好好维护的人,5年牙齿留存率能到92%。研究显示,坚持维护的人,牙周炎复发率比不维护的低81%。要是已经有牙周炎,现在有舒适化喷砂洁治(清表面牙结石)、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清牙龈下的菌斑),还有激光治疗(精准杀细菌、促进组织再生),都能帮牙龈和牙槽骨“恢复元气”。
牙周炎的防控其实很简单——就是“三维防护网”:每天正确刷牙(基础)、用牙线/冲牙器清缝隙(辅助)、定期找医生查牙周(专业)。只要把这三点做到位,就能把菌斑“锁”住,不让它变成牙结石,不让炎症吃掉牙槽骨。记住:牙齿是“用一辈子的器官”,好好护着,才能陪你吃一辈子的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