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引起的疼痛往往是时隐时现的,这种间歇性疼和牙齿本身的病变发展阶段关系很大。我们可以通过龋齿发展的三个关键阶段,来理解这种疼痛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牙釉质损伤阶段
牙釉质是牙齿最外面的“保护层”,如果长期被细菌的代谢产物侵蚀,就会慢慢“脱矿”(也就是矿物质流失)。当酸性物质把牙釉质腐蚀出小坑洞时,外界的刺激(比如冷、热、酸、甜)就能通过这些小通道传到里面的牙本质层。这时候的疼是“一下子”的——碰到刺激会突然刺痛一下,但最多2秒就好了。临床上发现,如果及时做一些强化牙釉质的护理(比如用含氟的产品),能减缓病变继续发展。
牙本质敏感阶段
等病变把牙釉质这层“保护层”冲破了,细菌的代谢产物就会通过牙本质里的小管(有点像小通道)往更里面的牙髓跑。牙本质小管里的液体流动会改变压力,刺激牙髓的神经末梢,于是就会一阵一阵地疼。这时候疼的时间变长了,能持续10到30秒,甚至有时候没碰到任何刺激,也会突然疼一下(这叫“自发性疼痛”)。研究发现,当牙本质深层被感染时,牙髓会周期性地充血,这种变化可能就是疼一阵停一阵的原因之一。
牙髓炎症阶段
等发展到不可逆的牙髓炎时,炎症物质大量释放,牙髓腔里的压力就会一阵一阵升高。压力忽高忽低,就会引发剧烈的跳痛,一次能疼几分钟到几小时。临床上发现,大概92%的不可逆牙髓炎患者会有“体位性疼痛”——就是躺着的时候,疼得更厉害。这时候疼的周期和炎症物质释放的规律有关,不疼的时候可能持续几小时到几天。
疼痛管理策略
要控制病情发展,建立“三级预警”很关键:一级预警是“碰到冷热酸甜就敏感”——这时候要更注意口腔清洁,用脱敏的产品;二级预警是“疼起来一阵一阵的”——这时候要在2周内去看牙医做专业检查;三级预警是“疼起来停不下来”——这时候得立刻去医院。日常护理要按科学的方法刷牙,选适合自己的牙刷、牙膏,再用牙线,能大大减少牙缝那边(邻面)长龋齿的风险。
有些特殊人群的疼痛表现可能和普通人不一样:比如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出了问题,可能疼的感觉会变弱;孕妇因为激素水平变化,牙龈更容易发炎。建议这些人记录一下疼痛的情况——比如什么时候疼、疼起来是什么感觉,这样医生诊断的时候能更清楚。
现在的牙齿治疗技术能保住不少有龋齿的牙齿,但效果好不好,关键看你是不是早去看医生。如果已经开始间歇性疼了,说明病变已经到牙本质深层了,这时候只简单补个牙可能没法彻底清除感染。及时找医生评估、处理,才能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说到底,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去做口腔检查,才是预防龋齿疼痛最根本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