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刷牙,其实我们都在和口腔里一群看不见的“小麻烦”打交道——牙菌斑生物膜。它是由几百种微生物组成的“微型社区”,结构像精密的网状堡垒,微生物们互相配合、稳定生存,堪称口腔里的“微生物小镇”。
牙菌斑:藏在口腔里的“顽固膜”
牙菌斑生物膜可不是随便堆在一起的细菌,它有分层结构,特别难清除:
- 地基层(基质层):主要是变形链球菌产生的黏糊糊的多糖,像混凝土一样把细菌牢牢粘在牙齿上;
- 居民层(微生物层):里面有产酸的、耐酸的各种细菌,各自干不同的活——有的负责产酸腐蚀牙齿,有的负责“坚守阵地”;
- 循环管(代谢通道):还有微米级的液体管道,帮菌群输送营养、排出废物,让它们能一直“存活”。
研究发现,普通刷牙只能刷掉表面约30%的牙菌斑,剩下的细菌很快就能重新长成完整的膜——这也是龋齿老找上门的关键原因。
龋齿是怎么“一步步烂起来”的?
龋齿不是突然长出来的,是细菌代谢、牙齿本身和饮食一起作用的结果,主要分三步:
1. 细菌产酸,先“腐蚀”牙釉质
当我们吃了糖、饼干这些碳水化合物,变形链球菌之类的“产酸菌”会快速把糖变成乳酸。这时候菌斑里的pH值会一下子降到4.5以下——这种强酸会慢慢溶解牙釉质里的“骨架”(羟基磷灰石晶体)。
2. 牙齿“掉矿”比“补矿”快
唾液本来能帮牙齿“补矿”(再矿化),但如果酸性环境每天超过60分钟,“掉矿”(脱矿)的速度就会超过“补矿”。用高倍显微镜看,这时候牙釉质会出现纳米级的小坑,慢慢变成肉眼能看到的白垩色斑块。
3. 龋洞越烂越快,钻进牙本质
等脱矿面积扩大,牙釉质表面就会出现明显的龋洞。这时候细菌更容易钻进牙本质的小管里,而牙本质“掉矿”的速度是牙釉质的4-5倍,所以龋洞会越烂越深、越快。
防龋齿:搭好“三维防护网”
预防龋齿不是只刷个牙就行,得搭起“日常护理+专业检查+饮食管理”的“防护网”。现在临床指南都强调,要把物理刷牙和生物干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控制牙菌斑。
1. 刷牙要“讲科学”,不是随便刷
- 时间够:每次刷够2分钟,早晚各一次——别嫌麻烦,时间短了根本刷不干净;
- 方法对:用改良Bass法,也就是牙刷毛45度角对着牙龈沟刷,这样能清干净牙龈附近最容易藏细菌的地方;
- 工具选对:电动牙刷比手动的清菌斑效率高不少,有条件可以用。
2. 定期找医生“查隐患”
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去做次全面口腔检查,医生会:
- 用探针和肉眼看有没有龋损;
- 测你口腔里的菌斑多少;
- 用数字化影像查早期龋——能查出92%的早期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3. 吃对了,也能护牙齿
- 少吃游离糖(比如奶茶、蛋糕里的添加糖),每天最好不超过总热量的10%;
- 两餐之间至少隔4小时,让唾液有时间帮牙齿“补矿”;
- 选一些对牙齿好的食物,比如奶酪(能增加唾液分泌)、无糖口香糖(促进唾液流动)。
不同龋损阶段,这样应对最有效
龋齿分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初期脱矿(牙面有白垩色斑块)
这时候还没形成龋洞,赶紧用含氟牙膏(浓度1450ppm就行),配合氟漱口水日常护理;每年找医生涂2-4次氟化物,强化牙齿的“抗酸能力”。
浅龋(有小龋洞)
一旦出现能看见的小龋洞,得赶紧找医生补树脂——别拖着,越拖越烂;旁边的牙面可以做窝沟封闭,防止新的龋洞;医生会帮你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比如调整刷牙方法。
中深龋(龋洞到牙本质了)
到了中深龋,医生会分层去掉腐坏的部分,尽量保住牙髓(牙神经);用生物活性材料垫底,保护牙髓;之后要定期复查(比如每3个月一次),防止再长继发龋。
其实龋齿的发展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从看不见的牙菌斑到明显的龋洞,只要早预防、早干预,就能把“小麻烦”挡在门外。不管是日常好好刷牙、控制吃糖,还是定期找医生检查,都是保护牙齿的关键——毕竟,一口好牙才能好好享受每一顿美食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