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的创口愈合有自己的“节奏”,遵循着人体正常的生物学规律。术后前72小时里,血凝块的稳定是伤口愈合的关键——这个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交织成的临时“保护垫”,不光能止血,还像“脚手架”一样引导新组织生长。血凝块完全稳定要走三步:拔完1小时内先凝结,1-24小时慢慢变结实,24-72小时和周围组织长在一起。
大家最怕的干槽症,最容易在拔牙后第3天发作,80%以上的病例集中在术后2-5天。它的典型表现是“一直疼”,还可能往耳朵、太阳穴或下巴角窜,嘴里有异味,甚至能看到骨头露出来。要注意的是,术后24小时内有点轻度疼痛是正常炎症反应,但如果疼得越来越厉害、像心跳一样“一跳一跳”,就得警惕是不是出问题了。
创口愈合主要分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
- 急性期(0-24小时):重点是保住血凝块,用无菌纱布咬30分钟加压止血,别做任何干扰凝血的事;
- 组织修复期(24-72小时):成纤维细胞开始“工作”,用37℃左右的温盐水轻轻漱口,每次不超过30秒,一天3次;
- 骨重建期(72小时-8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一起“重建”骨头,前两周要吃软食,温度别超过55℃。
术后护理得严格跟着做:
- 别抽烟:术后48小时内禁烟,烟草里的氢氰酸会让伤口氧气供应少四分之一;
- 温柔清洁: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用0.9%生理盐水或氯己定溶液交替漱口;
- 慢慢吃:前24小时吃流质(比如粥、汤),之后换半流质(比如软面条),别喝超过60℃的热饮;
- 别折腾:剧烈运动容易让血压波动,最好静息48小时;
- 冷敷要等:术后24小时后才能间歇性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再敷。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赶紧找医生:
- 疼得厉害,用“0分不疼、10分最疼”的量表打超过6分;
- 伤口流黄绿色的脓;
- 拔牙的窝洞看起来空了或没填满;
- 下巴/脖子附近的淋巴结肿了,一按就疼;
- 发烧超过38℃,连续12小时没退。
如果怀疑是干槽症,一定要找医生处理:医生会先用生理盐水加3%过氧化氢溶液冲干净伤口里的腐败物,之后可能用局部治疗或低强度激光照射帮忙恢复;疼得厉害的话,得让医生开止痛药(千万别自己乱吃)。
最后要强调的是,所有药物都得在口腔科医生指导下用。规范治疗后,90%以上的人能在3天内缓解症状。术后第7天要第一次去医院检查伤口,之后定期复诊,跟着医生的节奏看愈合情况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