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龋齿发展到有牙洞的阶段,牙齿的硬组织已经遭到不可逆破坏。此时口腔里的微生物群落会更加失衡,致龋的菌斑生物膜会在牙洞里形成稳定“生存环境”,不断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酸性物质。研究发现,牙洞内pH值能长期保持在4.5以下,远远低于牙釉质开始脱矿的临界值5.5,形成“越酸蚀越脱矿”的恶性循环。
牙齿结构被破坏后,还会引发连锁力学问题。如果龋坏范围超过牙冠宽度的一半,剩余牙体组织承受的咬合力会比原来增加3到5倍。临床数据显示,这类牙齿出现隐裂的风险比健康牙高近8倍,要是裂纹扩展到牙根,85%的情况都得拔牙。这种结构失效常常突然发生在吃饭时——比如咬硬东西的瞬间,牙齿可能突然崩裂。
若感染进一步发展为根尖周炎,破坏会更全面。细菌通过根管扩散时,会先引发根尖周组织的急性浆液性炎症,72小时内可能恶化成化脓性炎症。影像学研究显示,没治疗的根尖周炎平均6到8周就能形成直径至少5毫米的根尖病变区,同时激活破骨细胞,导致牙槽骨被吸收。
龋齿还会连累旁边的牙齿,主要通过“微渗漏”和生物膜扩散两种方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牙洞边缘0.5毫米范围内的牙体组织里,能查到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龋菌;这些细菌会通过牙齿邻接点的缺损转移,在邻牙釉质表面形成新的菌斑。临床追踪显示,邻牙长继发龋的风险比不相邻的牙齿高3倍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严重龋齿可能影响全身健康。荟萃分析显示,重度龋齿患者出现暂时性菌血症的概率达12.7%,血液里检出的口腔链球菌还有可能引发心内膜炎。对于免疫力差或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这种菌血症可能诱发炎症因子连锁反应,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0.5到2.0mg/L。
现代牙齿修复强调分阶段治疗:
- 早期干预:若牙髓活力检测显示是可复性炎症,可做间接盖髓术配合高密度树脂充填,2年成功率能达到82%;
- 中期介入:确诊牙髓炎后72小时内实施活髓保存治疗,用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直接盖髓,能让根尖发育完成率提升至79%;
- 晚期处理:若根尖周病变直径超过3毫米,显微根管治疗联合根尖显微外科手术,可使患牙存留时间延长至10年以上。
治疗方案需综合评估三个维度:
- 牙体条件:剩余牙壁厚度超过1毫米可考虑嵌体修复,不到0.5毫米需做全冠保护;
- 牙周状态:探诊深度不超过3毫米且没有附着丧失的牙齿,治疗效果更理想;
- 咬合特征:治疗后要调整咬合点分布,确保最大咬合力方向与牙长轴的夹角小于30度。
急性期处理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 局部处理:用氯己定含漱液能降低术前菌斑数量,但连续使用不要超过7天,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 疼痛控制:疼痛严重时,需按照医生指导的阶梯镇痛方案缓解;
- 感染防控:若有间隙感染迹象,要及时做穿刺引流,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总的来说,龋齿虽然常见,但放任不管会从牙体破坏发展到连累邻牙、引发根尖周炎,甚至影响全身健康。早发现、分阶段治疗,结合牙体、牙周和咬合的综合评估,才能更好地保留牙齿、维护口腔与全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