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穿短袖还冒冷汗,是不是肾亏了?”不少人会把虚汗直接和肾虚画等号,其实这是常见的认知误区。从中医体质的角度解析虚汗的成因,能帮我们更科学地应对这个问题。
虚汗≠肾虚,体质自测有门道
中医把虚汗分成两类——盗汗(睡着的时候出汗)和自汗(清醒时异常出汗),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体质特点。有研究显示,临床中单纯因为肾虚引起的虚汗只占约三分之一,更多的是气虚、血虚或脾虚,这三类加起来超过六成。
肾虚型虚汗:总是慢慢渗汗,还会觉得腰酸腿软、晚上老起夜,常见于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的人;
气虚型虚汗:一活动就出很多汗,尤其是头、胸口部位,还总觉得气短、没力气,稍微动一下就累得慌;
血虚型虚汗:汗像水一样稀,脸色发白,还会心慌,常见于刚生完孩子的女性或营养不够的人;
脾虚型虚汗:额头的汗一串一串的,汗味有点酸馊,还会没胃口、肚子胀、大便稀溏,消化不太好。
体质调理:对症下"汗"有妙招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不同体质的人调理方法有明显差异:
肾虚调理:可以试试黑豆核桃粥,每天用20克黑豆加10克核桃煮着吃,再配合每周3次的耳穴按压;
气虚调理:每周喝2次黄芪炖鸡汤,每次放5克黄芪;早上可以练八段锦这类温和的运动;
血虚调理:月经结束后可以连续喝7天当归红枣茶,经期要避免剧烈运动;
脾虚调理:每周5次早餐吃山药薏米粥,饭后顺时针揉肚子,每次揉100下。
生活细节:出汗体质的生存指南
研究发现,环境温度变化会明显影响出虚汗的程度,建议做好这些防护:
- 家里保持合适的温度,重点护住大椎、膻中这些汗孔多的部位;
- 运动选游泳或者清晨慢跑,挑气温低的时候;
- 随身带点含薄荷的口腔护理东西,出汗后及时清洁;
- 每周3次睡前用艾叶水泡脚,水温大概40℃,每次泡15分钟。
何时需要看医生?
如果有以下情况,要及时去中医科做体质辨识:
- 连续出虚汗超过2周;
- 汗的颜色不对,比如黄、红、蓝等;
- 还跟着体重下降或一直低烧;
- 自己调理没用,症状还变严重了。
要注意,有些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人,一开始会把虚汗当成肾虚来处理。最好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和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身体器官的问题。
其实,虚汗的原因不止肾虚,关键是先辨清自己的体质,再对症调理。平时注意生活细节,要是症状不对及时找医生,就能更科学地应对虚汗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