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上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升高,常常让受检者担心是不是得了血液系统疾病。其实,这种指标变化可能源于多种非病理性的生理机制——就像橙汁蒸发掉水分后,浓度变高了但里面的溶质并没有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浓度变化也有类似的动态平衡调节过程。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红细胞(固体成分)和血浆(液体成分)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体系。当血浆容量因为某些生理应激减少时,红细胞浓度会被动升高,这种现象叫做“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它的核心机制是身体里有效循环的血液量下降导致血液浓缩,并不是红细胞的绝对数量增加了。
一、体液丢失引发的血液浓缩
体液平衡被打破是导致血液浓缩最常见的原因,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发生:
- 显性体液丢失: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单次出汗量可达1-1.5升)、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呕吐腹泻(每天体液丢失量能到3-4升),都会让细胞外的液体快速减少。这时血液浓缩的程度和体液丢失量直接相关,通常当体液丢失超过体重的5%时,就能明显看出血液浓缩了。
- 隐性体液转移:大面积烧伤的患者因为皮肤屏障被破坏,血浆会通过创面持续渗出去。研究显示,Ⅱ度烧伤面积超过15%的患者,24小时内会丢失相当于体重15%-20%的血浆成分,导致红细胞压积升高10%-15%。
- 内分泌调节异常: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醛固酮分泌不足,肾小管没法正常重吸收钠。每丢失1克钠,会连带排出200毫升水分,最终引发低钠血症和血浆容量下降。这类患者常伴随血压降低(收缩压<90mmHg)和皮肤色素沉着的表现。
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特征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有一些特定的检查和表现特征:
- 血液指标变化:红细胞计数多在5.5-6.5×10¹²/L之间,血红蛋白浓度160-180g/L,红细胞压积一般不超过55%;网织红细胞比例、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都在正常范围。
- 尿液检测特征:尿比重常常超过1.025,尿钠浓度低于20mmol/L,这提示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在代偿性增强;部分患者会出现微量蛋白尿(24小时尿量中蛋白<0.5克),这和肾小管间质水肿有关。
- 身体表现:中心静脉压降低(<5cmH₂O)、皮肤弹性减退(捏起皮肤后恢复时间>2秒)、体位性血压变化(站起来时收缩压下降>20mmHg)等体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三、鉴别诊断与临床处置
面对红细胞参数异常,需要按照系统化的流程来诊断和处理:
- 病史采集重点:要问清楚近期的体液出入情况(比如24小时尿量、出汗量多少)、有没有烧伤或创伤史、有没有慢性疾病及用药情况(特别是利尿剂的使用)。
- 实验室检查组合:除了常规血常规,还要检测血清电解质(钠>145mmol/L提示高钠血症)、尿素氮/肌酐比值(>20:1提示可能是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浓缩)、血浆渗透压(>300mOsm/kg时支持血液浓缩状态)。
- 影像学评估要点: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的充盈压,下腔静脉直径<1cm且呼吸时的变异率>50%,提示身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肾脏超声如果发现肾实质回声增强,可能提示存在慢性脱水。
临床处置要遵循阶梯式的原则:
- 容量复苏:首选等渗晶体液(比如0.9%氯化钠溶液),首剂按20-30ml/kg的剂量静脉输注,后续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补液量。需要注意的是,纠正速度不能太快,24小时内的补液量控制在3000-4000ml比较合适。
- 病因治疗:烧伤患者要做好创面处理和感染预防;肾上腺功能不全者需补充糖皮质激素;胃肠炎患者要控制感染并调整饮食。
- 监测指标:每6小时监测一次尿量(目标是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尿量>0.5ml),每12小时复查一次电解质;红细胞压积的变化率要控制在每小时下降<0.5%。
值得注意的是,生理性的血液浓缩具有可逆性——多数患者在有效补充容量后的24-48小时内,红细胞参数就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但要警惕快速补液引发的肺水肿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基础心功能不全的人。建议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容量管理,不要自行大量饮水。
如果红细胞压积持续>55%、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或者出现红细胞绝对数量增加的情况,就要考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可能。这时需要完善JAK2基因突变检测、骨髓穿刺检查,并转诊到血液专科进一步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