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女性的循环血量会比孕前增加30%~50%,对于有心肌缺血问题的准妈妈来说,能不能安全分娩,得先通过系统检查评估心脏的承受能力。临床常用改良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来判断:Ⅰ级(平时没症状)和Ⅱ级(稍微活动会有点受限,但休息能缓解)的准妈妈,在严格监护下可以试试顺产;Ⅲ级(明显活动就难受,比如走几步就喘)和Ⅳ级(就算躺着不动也觉得不舒服)的,通常会优先建议剖宫产。辅助检查主要看这几项:
- 6分钟步行试验:看看心肺能承受的活动量,要是6分钟走不到300米,说明风险比较高;
- 脑钠肽(BNP)检测:这个指标如果超过400pg/mL,提示心脏的代偿能力不够;
- 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也就是心脏每次收缩能泵出多少血)超过50%,是考虑顺产的一个参考标准。
胎儿状态监测:多维度预警体系
要保证胎儿安全,得从多个方面动态监测:
- 胎心率基线:正常胎心率应该稳定在110~160次/分,如果持续超过160次/分或者低于110次/分,得马上采取应急措施;
- 胎动监测:每天胎动次数如果少于3次,或者突然出现很急促的胎动,得赶紧去检查;
- 脐动脉血流:要是阻力指数超过0.7,或者出现舒张期血流没有的情况,说明胎盘给胎儿的供血可能不够;
- 胎儿体重预估:如果预估胎儿体重超过3500克,或者妈妈的骨盆和胎儿的头型不匹配,顺产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多学科协作:风险管控的关键保障
现在的产科管理都强调多学科合作,需要心血管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医生一起参与:
- 术前准备:至少要演练3次应急预案,制定红(紧急剖宫产)、黄(产钳助产)、绿(自然分娩)三级应对方案;
- 设备配置:手术室得准备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这些能维持生命的设备;
- 麻醉管理:如果用椎管内麻醉,得提前测试对麻药的反应,保证能在5分钟内完成麻醉诱导。
决策流程:三重评估标准
能不能顺产,要过“三道关”:
- 心功能稳不稳定:躺着不动的时候没有心衰的症状(比如喘、胸闷),而且左心室射血分数超过50%;
- 胎儿适不适应:胎心监护是“反应型”(说明胎儿状态好),羊水指数超过5cm(羊水不少),没有胎盘早剥的情况;
- 医疗资源够不够:医院得能在15分钟内启动急诊剖宫产手术。
产后管理:48小时风险窗口期
生完孩子不是万事大吉,48小时内还是高风险期,要重点监测这些:
- 心肌酶谱:每6小时查一次肌钙蛋白,警惕围产期的心肌损伤;
- 液体管理:产后24小时内输液总量要控制在1000ml以内,防止心脏的前负荷突然增加(也就是心脏要泵的血量突然变多,加重负担);
- 母婴接触:推荐“袋鼠式护理”(也就是妈妈把宝宝贴在胸口抱),但要注意监测妈妈的心率和血压有没有波动;
- 影像学复查:产后3~5天要复查超声心动图,看看心脏室壁的运动是不是协调。
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评估指标都是动态变化的,一次检查合格不代表全程都安全。建议每周做2次无应激试验(NST,就是监测胎儿的情况),在家晚上要测血氧饱和度,如果低于90%就得警惕。要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或者胎动异常(比如突然变多或变少),一定要马上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