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这些常见症状时,不少人都会犯难——到底是新冠还是流感?最新研究发现,这两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有不少重叠:约78%的感染者都会发热,超过60%会觉得肌肉酸痛。但专家提醒,新冠有个特有的“信号”能帮忙区分——约45%的新冠确诊患者会出现嗅觉减退或味觉异常,这个比例是流感患者的3倍多,临床中很有鉴别价值。
新冠感染的“隐藏菜单”
新冠虽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现了它“看不见”的一面。肺部CT检查显示,部分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的5-7天,肺部会出现“磨玻璃样改变”——这种肺泡间隔的炎症反应,是新冠和普通肺炎的重要区别。还有个细节要注意:约15%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结膜充血,也就是大家说的“红眼症”。最新研究确认,这种眼部症状不是病毒直接感染眼睛导致的,而是全身炎症反应的外在表现。
流感并发新冠的“致命组合”
如果同时感染流感和新冠,形成“双重感染”,病情恶化的速度会快很多。临床数据显示,双重感染患者的住院风险是单一感染的2.3倍,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率更是高了4.6倍。这种“1+1>2”的危害,是因为两种病毒会“接力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流感病毒先打破呼吸道的纤毛屏障,给新冠病毒打开“方便之门”。最新研究还发现,双重感染者体内的炎症因子IL-6水平,能达到健康人的15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类患者更容易出现“白肺”。
科学应对的“三阶策略”
面对症状相似的呼吸道感染,现代医学建议分“三步”应对:第一步是症状刚出现时,先居家监测血氧饱和度,用抗原检测试剂做初步筛查;如果症状加重进入第二步,要及时去医院做CT检查,必要时做多种病原体的联合检测;到了重症预警的第三步,要密切关注D-二聚体和淋巴细胞亚群这些指标。特别要注意,如果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者呼吸频率超过25次/分钟,得立刻去医院。
免疫防御的“现代武器”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这些基础防护,最新研究也给出了提升免疫力的科学方法:每天做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让呼吸道里的sIgA水平提高26%;把维生素D的血清浓度补到40ng/ml以上,能降低35%的感染风险;还有个研究热点是调节肠道菌群——特定的益生菌组合,能让免疫细胞分泌的IFN-γ增加40%,这为预防呼吸道感染提供了新方向。
其实,不管是新冠还是流感,关键是早识别、早应对,同时通过科学方法提升自身免疫力。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面对呼吸道感染就能更冷静、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