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节奏快,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都是常见的胃黏膜问题,虽然都和胃黏膜受损有关,但从发病原因、症状到治疗,二者有本质区别——搞清楚这些不同,才能精准防治。
一、胃黏膜受损的程度和原因不一样
胃的内表面有一层“保护墙”叫胃黏膜,由黏液层、碳酸氢盐屏障和上皮细胞共同组成。当这层“墙”被破坏时,不同原因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浅层受损,最常见的“凶手”是幽门螺杆菌——这种菌会分泌毒素,破坏黏膜的完整性。我国约40%-60%的人感染过这种菌,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病,是否生病和个人免疫力、细菌“毒性”有关。
胃溃疡则是胃黏膜全层都被破坏了,原因更复杂:除了幽门螺杆菌,胃酸分泌过多、长期吃止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压力大等都可能削弱黏膜防御能力。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力”超过黏膜的“防御力”时,就会形成超过0.5厘米的黏膜缺损(相当于胃上破了个“小伤口”)。
二、症状有规律,能帮你初步区分
两种病的疼痛“时间规律”很不一样,是初步判断的关键:
慢性浅表性胃炎:疼是断断续续的,通常吃完饭后1-2小时出现,像隐隐作痛或胀胀的,还可能伴随“早饱”(没吃多少就觉得饱了)、打嗝这些不典型症状。这种不适常自己熬几天就缓解,但容易反复,甚至有人完全没感觉。
胃溃疡:疼特别有“节奏”——吃完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开始,上腹像烧得慌或闷疼,持续1-2小时才慢慢好;如果是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同属消化性溃疡),可能半夜疼醒,吃点东西能缓解。要注意,老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没有明显疼痛,但会出现拉黑便、体重下降这些危险信号。
三、怎么查才能确诊?
确诊需要靠检查,常用方法有这些:
- 胃肠镜:是最准的“金标准”——能直接看到胃里的黏膜有没有红肿、溃疡,还能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有没有癌前病变。
-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抽个血就能评估胃黏膜有没有萎缩——如果PGI/PGII比值降低,可能有萎缩性胃炎的风险。
-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碳13/碳14呼气试验(吹口气就行)、粪便抗原检测,现在联合几种方法查,准确率能到90%以上。
提醒: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上腹痛,或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萎缩性胃炎的人,一定要做胃肠镜;高风险人群还要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盯着黏膜变化。
四、治疗和日常管理:针对性才有效
不管是哪种病,治疗核心都是“除病因、缓解症状、修复黏膜”,但具体方法不同:
- 抑制胃酸: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能减少胃酸分泌,给黏膜修复“腾空间”,但连续用别超过8周,避免缺镁或维生素B12。
- 保护黏膜:比如铋剂,能在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还能抑制幽门螺杆菌。
-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有感染,要按指南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具体用药得结合地区细菌耐药情况(比如有的地方克拉霉素耐药多,就选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治疗后4周要复查有没有根除成功。
日常管理更关键,做好这几点:
- 饮食“三温四少”:食物温度刚好(40-50℃,不烫不凉)、质地软好消化;少吃过酸、过甜、过咸、辛辣的东西。多吃深色蔬菜、动物肝脏(含维生素B12、叶酸),碳酸饮料会破坏黏膜屏障,尽量不喝。
- 生活方式要规律:睡够7小时——规律作息能让胃黏膜再生能力提高30%;运动心率保持在(170-年龄)次/分钟左右,别太剧烈(比如快跑),不然可能引发胃反流;压力大时试试正念冥想,研究说能让胃酸分泌减少25%。
五、治完后要盯着“恢复情况”
治疗不是结束,还要定期监测:
- 胃溃疡患者治6-8周后要复查内镜,看溃疡有没有完全长好;
- 慢性胃炎患者每年查一次胃功能,监测黏膜萎缩有没有进展;
- 长期吃止痛药(如NSAIDs类)的人,要定期查胃黏膜,必要时加用保护胃的药。
危险信号要警惕:如果持续上腹痛、拉黑便、体重下降超过2周,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这些可能是溃疡出血、癌变的信号,别自己扛。
胃是全身健康的“基础”,不管是胃炎还是溃疡,关键是早认识、早检查、规范治。如果胃不舒服,别自己随便吃药,先去正规医院消化科找医生——只有搞清楚是哪种问题,才能针对性解决。只要医患配合,大多数人都能缓解症状、修复胃黏膜,把胃养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