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胃镜检查,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插管难受”。但现在医学进步了,早就有了无痛胃镜、胶囊胃镜等更舒适的检查方式。其实,了解哪些情况需要做胃镜,能帮我们更主动地保护消化道健康。
上腹疼痛反复发作要警惕
如果上腹部疼痛反复出现,持续超过两周,尤其是空腹或半夜疼得更厉害,还伴随反酸、烧心的感觉,可能是胃溃疡、胃食管反流这类问题。胃镜能直接看到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特别要注意,40岁以上的人如果第一次出现上腹痛,不管疼得轻还是重,都建议做胃镜——这个年龄段胃癌风险会明显升高。
食欲减退伴随体重下降需排查
短时间内明显没胃口,还不明不白地瘦了(比如3个月内体重掉了10%以上),得警惕消化道肿瘤。这类症状早期可能就只是吃点东西就胀,但胃镜加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呕血黑便预示消化道出血
如果呕出咖啡色或暗红色的血,或者大便像柏油一样黑,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急诊胃镜能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精准找到出血点,有些还能直接通过胃镜止血,大大降低再出血的风险。
上腹包块需明确性质
体检时摸到上腹部有肿块,胃镜能看清楚肿块和胃壁的关系。再结合超声内镜,能分清是良性肿块还是恶性肿瘤,还能通过细针穿刺取组织做病理诊断。
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定期随访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病变,特别是合并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情况。轻度的建议每3年查一次胃镜,中重度的每1-2年复查一次。定期监测胃黏膜变化,能在癌变前及时干预。
消化性溃疡治疗需胃镜监测
不管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第一次确诊时都得用胃镜看清楚溃疡的大小和位置。治疗期间,一般吃药4-6周后要复查胃镜,看看溃疡有没有愈合。尤其是胃溃疡,得排除恶性的可能。
胃肠道息肉需内镜处理
胃镜不光能发现息肉,还能用高频电切、氩离子凝固这些方法直接切掉。直径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在门诊就能切,切完做病理检查能确认有没有恶变风险。
误吞异物应急处置
不小心吞了硬币、鱼刺之类的东西,急诊胃镜能在看得见的情况下安全取出来。现在还有磁控胶囊胃镜,能通过体外磁场控制胶囊移动,做无创检查。但尖锐的异物得找专业医生处理,千万别自己催吐。
检查前后的科学准备
现在胃镜检查有很多舒适化选择:普通胃镜检查前要空腹6小时,无痛胃镜得空腹8小时,还要做麻醉评估;检查完2小时内别吃东西,之后先吃温凉的流质食物。做胶囊胃镜前要喝专门的溶液清肠,检查时别做剧烈运动。
最后要提醒的是,任何检查都得在医生指导下做。现在消化道早癌筛查越来越普及,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胃肠镜检查。搞清楚哪些情况需要做胃镜,既能避免没必要的检查,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守护好我们的消化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