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种检查配合——不同检查能帮医生解决不同问题:比如胃里有没有癌细胞、癌细胞有没有转移到其他部位、身体能不能承受手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常用检查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胃镜活检: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当出现胃痛、反酸、烧心或呕血等上消化道症状时,胃镜是最核心的检查手段。医生会把一根带高清摄像头的细管从口腔放进胃里,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状态——有没有溃疡、息肉或颜色异常的肿块。如果发现可疑区域,会用活检钳取一点黄豆大小的组织样本(这就是“活检”)。样本送到病理科后,会被做成薄切片,医生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细胞形态:有没有癌变、是哪种类型的癌。这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能超过90%,是目前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现在几乎都用“无痛胃镜”——通过静脉注射麻药,让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全程没有不适。整个过程约15分钟,术后需要观察1小时才能离开,避免出现头晕或呕吐。
胸部增强CT:看癌细胞有没有转移到胸腔
想知道癌细胞有没有扩散到胸腔里的组织(比如纵隔淋巴结、肺门、胸膜),胸部增强CT是关键。检查时,会从静脉打一针含碘的造影剂,让胸腔内的血管和组织更清晰;再用多层螺旋CT扫描——比普通X线片清楚10倍多,能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转移灶(普通X线很难看到这么小的病灶)。
做完检查要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促进造影剂排出;如果有肾功能不全(比如慢性肾炎),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避免造影剂加重肾负担。
PET-CT:全身找转移的“侦探”
如果常规检查(比如胃镜、CT)结果不清楚,比如不确定癌细胞有没有转移到腹腔或全身淋巴结,PET-CT能帮上忙。它是“代谢+影像”的结合——检查前要禁食6小时(不能吃任何东西,包括水果、饮料),然后打一针叫“氟代脱氧葡萄糖”的示踪剂(带一点点放射性,但很安全)。等1小时左右,示踪剂会随着血液流到全身,癌细胞因为代谢特别活跃,会“吃”更多示踪剂,在扫描图像上显示为亮斑。
这种检查对腹腔转移、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能达到80%以上,还能帮医生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一次检查的辐射量大概是25毫西弗,差不多等于普通人3年接触的自然辐射量(比如宇宙射线、土壤里的辐射),完全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心脏功能评估:手术安全的“保障卡”
如果需要做胃癌手术,一定要先评估心脏功能——手术对心脏的负担不小,要是心脏有问题,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常规的检查是心电图:能发现心肌缺血(比如心绞痛)、心律失常(比如早搏、房颤);如果心电图有异常,可能还要做心脏彩超,评估心脏的“射血分数”(就是心脏每次跳动能泵出多少血,反映心脏的收缩功能)。
研究显示,规范的术前心脏评估,能让手术前后的并发症风险降低40%。如果有高血压、冠心病,要先找心脏科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比如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再考虑手术。
检查方案:不是越多越好,要“量身定制”
现在看病讲究“精准”,检查不是做越多越好。比如早期胃癌(癌细胞没扩散到胃壁深层),可能只需要胃镜加超声内镜(比普通胃镜更清楚胃壁的深层结构)就能评估;如果是进展期胃癌(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胃壁外),就得完善胸部CT、腹部B超或CT等检查,看看癌细胞有没有转移到肝、腹腔淋巴结。
还有研究发现,用PET-CT做术前分期,能让30%的患者避免做“无效手术”(比如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手术根本无法根治)。但要注意:所有检查都要符合“适应证”——没必要的检查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增加辐射或过敏风险,一定要听专科医生的建议。
常见疑问解答
Q:胃镜检查痛苦吗?
A:现在几乎都是“无痛胃镜”——静脉打麻药让你睡一觉,全程没感觉,醒了检查就做完了。术后1小时内可以慢慢恢复进食(先喝温水,再吃软面条、粥这类好消化的食物)。
Q:PET-CT检查安全吗?
A:安全的。示踪剂的放射性“半衰期”很短(几个小时就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辐射量也在国际安全范围内。不过检查后24小时内,尽量别和孕妇、婴幼儿密切接触(比如抱小孩、亲密对话),避免他们接触到少量放射性。
Q:检查结果多久能出来?
A:胃镜活检的病理报告通常要3-5个工作日(因为要做切片、染色、医生诊断);CT、PET-CT这些影像学检查,一般当天就能拿到结果。具体时间要看医院的工作量,最好提前问清楚。
胃癌的早期筛查,比治疗更重要!建议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有这些高危因素的:胃癌家族史、感染幽门螺杆菌、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一定要定期做检查。早期胃癌没扩散时,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能超过90%(而进展期胃癌可能不到50%)。高危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系统检查(比如胃镜、腹部B超),具体频率要让专科医生根据你的情况定。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把胃癌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