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腹腔的右下腹对应着几个特定器官,这里出现疼痛可能是这些器官出了问题。学会识别右下腹疼痛的原因和应对方法,能帮我们早期发现潜在健康风险,避免延误治疗。
右下腹疼痛的解剖常识
右下腹里有阑尾、升结肠的一部分、回盲部(小肠和结肠连接的地方)还有小肠末端。这些器官要是出问题,疼痛可能通过神经传递,让人感觉胃右下方也疼(这种叫“牵涉痛”)。另外,胆囊虽然在右上腹,但如果发炎刺激到膈神经,也可能让右肩膀或者右下腹跟着疼——这点容易被忽略。
右下腹疼痛的常见原因
1. 阑尾炎:最典型的“转移性腹痛”
急性阑尾炎刚开始往往是上腹或肚脐周围不舒服,一般6-12小时后,疼会“转移”到右下腹的麦氏点(大概在肚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还会伴随低热(约38℃左右)、恶心,按压后松开反而更疼(反跳痛)。大多数成年人会有这种“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每个人情况可能不同。
2. 胆囊病变:可能“窜到”右下腹的疼
胆囊在右上腹,发炎时通常会疼到右肩膀,但约15%的特殊情况会放射到右下腹,容易误诊。医生检查时会用“墨菲征”——深压右上腹,要是你因为疼突然停止吸气,就提示胆囊可能有问题。
3. 十二指肠溃疡:有“规律”的疼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很有特点:空腹时更重(尤其是凌晨),吃点东西能缓解。有些患者会感觉右上腹到右下腹都疼,甚至会在夜里疼醒,要警惕溃疡穿孔的风险。
4. 肠道问题:阵发性绞痛要留意
右侧结肠发炎(比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或肠易激综合征,常表现为一阵一阵的绞痛。如果是肠梗阻,还会有腹胀、不排气不排便的情况;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在孩子身上,往往之前有感冒之类的上呼吸道感染。
科学应对:先观察,再判断
1. 症状观察要点
要记清楚疼痛的“演变过程”:是不是越来越疼?有没有固定在某个点?伴随症状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比如是先疼还是先发烧?一般来说,早期就诊能减少误诊的可能。
2. 自己能做的体征评估
- 测体温:如果体温持续超过38.5℃,可能说明感染在加重;
- 摸肚子:平躺屈膝后,轻轻按右下腹,如果肚子摸起来发硬(肌紧张),得赶紧去医院;
- 特殊反应:按压左下腹却引发右下腹痛(罗夫辛征)、腰大肌试验(比如右侧腿伸直抬起时疼),这些能帮医生进一步判断。
3. 检查怎么选?听医生的
- 首选超声:腹部超声能清楚看到阑尾有没有肿、胆囊壁有没有变厚,无创又方便;
- 查炎症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能知道感染严不严重;
- CT平扫:如果超声查不清楚,或者症状越来越重,可能需要做CT;
- 排除结石:查尿常规能排除是不是泌尿系统结石(比如输尿管结石)引起的疼。
别踩这些认知误区
- 别乱吃止痛药:频繁吃解痉止痛药(比如颠茄类)会掩盖真实症状,让医生不好判断病因;
- 别随便热敷:急性发炎时(比如阑尾炎早期)热敷,可能让炎症扩散,加重病情;
- 饮食要注意:症状轻的人可以吃点流质食物(比如粥、藕粉),但要避开容易产气的食物(比如豆类、红薯、洋葱),以免胀肚子加重疼。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赶紧就诊:
- 疼痛越来越重,超过4小时还没缓解;
- 体温一直往上升(比如从37.5℃升到39℃);
- 疼得只能蜷着身子(防御性蜷曲),不敢直腰;
- 女性患者同时有阴道异常出血(要排除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
- 老人突然开始腹痛(老年人体质弱,症状可能不典型)。
特殊人群要更警惕: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比如吃免疫抑制剂的)、孕妇,腹痛表现往往不典型,症状持续2小时就建议去医院评估;如果右下腹疼超过24小时还没查清楚原因,可能需要内科、外科、妇科一起会诊。
腹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解读它需要结合症状、体征和专业检查。及时记好症状细节(比如疼的时间、部位、伴随反应)、别盲目处理(比如乱吃药、热敷)、尽早找医生评估,是应对腹痛的关键。对身体的信号有科学认识,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