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和加重,跟血管内皮受损关系很大,过程主要是脂质在血管里堆积、形成纤维斑块,最后还有钙化的变化。下肢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血管管腔越窄,身体表现出的症状越明显——当狭窄超过50%,运动时血流不够用,就会出现典型的症状。
临床分期与特征性表现
-
早期缺血阶段(狭窄50%-70%)
- 间歇性跛行:走一段固定距离后,小腿肚子(腓肠肌)会酸胀,休息一会儿就好;
- 皮温改变:患病的腿比另一条腿温度低1-2℃;
-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按压指甲后恢复粉红色的时间超过3秒。
-
进展期缺血阶段(狭窄70%-90%)
- 静息痛:晚上足趾像火烧一样疼,躺着的时候更厉害;
- 皮肤营养改变:腿上的汗毛脱落,趾甲变厚、变形;
- 色彩异常:把腿放下时会发红充血,抬起来又变得苍白。
-
严重缺血阶段(狭窄>90%)
- 组织坏死:足趾或脚后跟出现没法恢复的缺血损伤;
- 坏疽特征:皮肤变成黑褐色,还会有臭臭的分泌物;
- 截肢风险:没治疗的人一年里截肢的概率有25%-40%。
临床评估方法
-
体格检查
- 摸两边脚背上的足背动脉、脚踝后的胫后动脉有没有搏动;
- 测皮肤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
- 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按压指甲后恢复粉红色的时间)。
-
辅助检查
- 踝肱指数(ABI)检测:正常范围是0.9-1.3,低于0.9说明有问题;
- 下肢动脉超声:看看斑块的样子和血管窄的程度;
- 经皮氧分压测定:能体现皮肤微小血管的血流情况。
分级干预策略
-
一级预防(无症状期)
-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 危险因素管理:血压要低于140/9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2.6mmol/L;
- 规律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
二级预防(症状期)
- 药物治疗:遵医嘱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降脂药;
- 运动康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走路训练,每次30分钟,每周3次;
- 定期监测:每6-12个月复查ABI和动脉超声。
-
三级预防(并发症期)
- 血管介入治疗:比如球囊扩张或者放支架;
- 外科手术:比如动脉旁路移植(搭血管桥);
- 创面处理:清创手术加上用促进生长的因子。
长期管理建议
要建立多方面的监测:比如写症状日记(记录疼不疼、走多远会累)、定期测ABI、查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有糖尿病的话)。调整生活方式要注意饮食结构,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鱼和坚果),每天吃25-30g膳食纤维(比如燕麦、西兰花、苹果)。运动方案要根据个人情况定,遵循“适应-进步-保持”三个阶段——先从能承受的强度开始,慢慢增加,最后维持稳定;强度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最大症状的60%-70%就行,比如原本走500米会疼,现在走300米(60%)的强度就刚好。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从生活方式到定期检查,把危险因素管住,就能延缓病情进展,避免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