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里常碰到这样的患者:低头刷手机久了就头晕,以为是颈椎病犯了,结果查血常规才发现是贫血在搞鬼。比如之前有位45岁的女患者,长期头晕,做了颈椎核磁没异常,一查血红蛋白只有95g/L,最后确诊是月经过多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今天就来说说贫血性眩晕的那些事儿——怎么发现、该挂什么科、就诊前要准备啥。
头晕背后的“隐形刺客”
很多人对贫血有个误区,觉得只有脸色苍白才是贫血。但《临床血液学杂志》的研究发现,62%的缺铁性贫血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其实是眩晕,而不是脸色发白。这是因为大脑对缺氧特别敏感,当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就可能出现头晕、耳鸣甚至眼前发黑。
育龄女性和长期素食的人要特别注意——数据显示,这两类人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分别是18.9%和23.4%。如果出现“三动就晕”的情况(比如换个姿势、运动完、月经结束后头晕),先别急着往颈椎病想,最好先排查下血液问题。
血液科VS普内科怎么选?
血液科:贫血的“精准侦探”
专科医院的血液科有更专业的检查手段,能帮你找准贫血的根儿:比如网织红细胞计数能看骨髓的造血能力,血清铁调素检测能分析身体里铁的代谢情况,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能分清是缺铁性贫血还是慢性病引起的贫血。另外,像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的骨髓穿刺,这些都是普内科一般做不了的。
普内科:基层的“全科管家”
基层医院的普内科能帮你做初步判断和基础治疗:比如先区分头晕是耳石症、脑供血不足还是贫血引起的;还能做营养评估(比如算BMI、测皮褶厚度),看看是不是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轻度贫血的话,也能开铁剂加维生素C的初始治疗。数据显示,85%的轻度贫血患者在普内科就能规范治疗。但如果治了2周,血红蛋白还是没上升,就得赶紧转去血液科了。
就诊前的黄金准备清单
想要看病更高效,提前做好这3件事:
- 记好症状日记:把头晕发作的时间(比如早上起来还是吃完饭后)、持续多久、有没有伴随心慌、出汗,还有诱发因素(比如运动后、月经期间)都写下来,越详细越好。
- 列个饮食清单:连续3天记录自己吃了多少红肉、动物肝脏、菠菜这类含铁多的食物——毕竟很多贫血是吃出来的,医生能从饮食里找线索。
- 提前约好检查:可以先预约血常规+网织红细胞+铁代谢四项(包括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这些检查能快速帮医生判断贫血类型。
另外要注意:检查前8小时别吃东西,也别做剧烈运动——不然可能让血红蛋白暂时升高10-15g/L,影响结果。如果最近在吃维生素C或者铁剂,一定要如实告诉医生。
自检五大危险信号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千万别拖着,赶紧去医院:
- 头晕的同时,指甲变薄、头发干枯易掉;
- 月经量突然变多,比如每小时都要换卫生巾,而且能浸透;
- 不想吃饭,但体重还往下掉;
- 手脚发麻——这可能是缺维生素B12的信号;
- 皮肤变黄、尿颜色变深——要警惕溶血性贫血。
其实贫血性头晕就像身体的“低电量提示”——及时就诊的话,80%的患者3个月内血红蛋白就能恢复正常。关键是要先做精准检查找对原因,别自己盲目补铁。不管是吃药还是调整饮食,都得听医生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