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黄金24小时:科学监测方案降低继发损伤风险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2 09:10:2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83字
通过系统解析脑震荡的早期识别要点、现场应急处理原则、医学评估标准及康复管理策略,提供从意外发生到恢复期的全流程科学应对方案,帮助公众建立规范化的头部外伤处置认知体系
脑震荡头部损伤应急处置神经系统检查意识监测影像学评估认知功能康复管理健康风险医疗观察神经修复安全防护
颅脑损伤黄金24小时:科学监测方案降低继发损伤风险

颅脑损伤后的前24小时是决定恢复情况的关键时期。当头部被外力撞到,神经细胞可能因为剪切力受伤,引发代谢紊乱——这种损伤不是肉眼能看到的,得靠系统的指标监测。学会科学识别和处理,能大大降低后续损伤的风险。

分阶段监测症状,早发现问题

受伤后要分三个阶段观察症状:

  1. 刚受伤的0-30分钟(即时反应):要注意有没有瞬间昏迷(哪怕不到30秒也要记下来)、认不清时间/地点/人的情况,还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记忆丢没丢(比如不记得怎么受伤的)。
  2. 接下来1-6小时(急性期):要盯着瞳孔是不是一样大、眼球转得协调不协调、手脚力气够不够;有没有越来越重的头痛、喷出来一样的呕吐、意识忽好忽坏;还有心跳、血压、呼吸有没有变乱。
  3. 6-72小时(迟发症状):要关注注意力能不能集中、短期记不住事、反应变慢;有没有变得容易生气、焦虑、睡不好;平衡感差不差、看东西能不能聚焦、耳朵对声音敏不敏感。

现场处理要按步骤来,别慌

遵循科学的“三阶段处理法”:
第一阶段(0-15分钟):先让伤者半躺(30°-45°),帮助头部血液流回去;每15分钟用常用的意识评分表记一次意识状态;用手机拍一下瞳孔反应的视频,留作以后对比的基础资料。
第二阶段(15-120分钟):别让伤者用手机、平板,保持环境安静(噪音别超过45分贝);每30分钟做一下指鼻子、脚跟碰膝盖这样的动作,看看协调能力;用疼痛评分表(比如从0到10分)记头痛的轻重变化。
第三阶段(2-24小时):用脉搏血氧仪测睡眠时的血氧变化;如果症状允许,先试着坐床边,再扶着床走,慢慢适应;饮食要分阶段来,先喝电解质水,再吃流质(比如粥),再吃半流质(比如软面条)。

哪些情况要做检查?多维度评估更准确

现在医生会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损伤程度:

  1. 影像检查的指征:比如意识评分低于13分、吐了2次以上、受伤时冲击力很大;或者年龄超过60岁/不到2岁、凝血有问题、症状越来越重;还有运动员、飞行员这类对身体要求高的人,或者孕妇、免疫力低的人,可能需要选做。
  2. 血液里的“神经信号”:比如血清S100β蛋白(受伤后6-12小时的值最有参考)、Tau蛋白(能反映神经轴索损伤)、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这些指标能帮医生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
  3. 更先进的影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DTI)能发现89%的白质纤维损伤;功能磁共振(fMRI)能看到大脑默认网络的异常;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能通过代谢情况指导康复。

康复要分阶段,科学练更有效

基于科学证据的康复方案分三个阶段:
急性期(0-7天):根据症状调整休息量——别躺着不动,也别累着,维持基础代谢;用动态视标追踪训练前庭功能(比如跟着移动的点看);可能会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帮助大脑恢复。
亚急性期(8-21天):用Stroop色词测试练注意力(比如“红”字写蓝颜色,要说出颜色而不是字);用动态平衡训练系统重建平衡感;通过脑电生物反馈调节脑电波。
恢复期(22-42天):根据自己的疲劳感(比如Borg量表)制定运动计划,别过量;用虚拟现实(VR)练空间认知(比如模拟走迷宫);用VR模拟社交场景,帮着恢复社交能力。

颅脑损伤后的24小时很关键,但只要分阶段监测症状、按步骤处理、配合医生做评估和康复,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促进恢复。记住,科学应对比慌慌张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