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中突然转身、变向,很容易扭到膝盖或脚踝的韧带,出现关节突然肿起来、疼得厉害、没法活动的情况。这时候得赶紧用标准化的方法处理,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推荐的RICE原则已经被很多临床案例验证有效:
- Rest(休息):立刻停下运动,别再动受伤的关节,不然会加重损伤
- Ice(冰敷):用毛巾裹着冰袋敷,每2小时敷15分钟就行——这样能让受伤部位温度降3-4℃,出血量减少差不多40%
- Compression(加压):用弹性绷带轻轻裹住受伤的地方,帮着控制肿胀
- Elevation(抬高):把受伤的腿或脚抬到比心脏高的位置,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特别要注意:这时候不能热敷或揉按,不然会肿得更厉害。有研究发现,规范冰敷每延迟15分钟,恢复周期平均要延长0.8天。
伤后72小时进入亚急性期,可采用温热疗法促进修复,具体怎么做:
- 温度控制:热敷温度保持在40℃左右,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天敷3次
- 物理因子:如果能结合低频脉冲超声波治疗,能让受伤部位的血流速度快60%,帮助组织修复
- 外用舒缓:可以用含有辣椒素或水杨酸甲酯的透皮制剂,通过调节皮肤温度感受器缓解疼痛
这时候要警惕三类异常信号:一是关节一直胀着疼(VAS评分>4分);二是晚上疼得醒过来,影响睡眠;三是活动时关节有奇怪的响声。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刻停止自主锻炼,必要时用护具固定,但每戴2小时要松15分钟,预防皮肤压伤。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一是肿胀越来越厉害,还跟着瘀青范围扩大;二是根本没法正常走路;三是关节不稳,出现“打软腿”的现象。
去医院检查的话,3T磁共振能清楚看到0.5mm级的韧带微小撕裂;对于运动需求高的人,等速肌力测试能精准评估关节稳定性。要注意,别自己乱打类固醇针,不然会增加组织脆性,更容易受伤。
等症状减轻(通常3-5天),要在专业指导下做渐进式康复训练:
- 初期阶段(1周内):练关节活动度,比如做踝泵运动(脚腕来回勾脚、绷脚)
- 中期阶段(1-2周):加本体感觉训练,比如站在平衡垫上练单脚站立
- 恢复阶段(2周后):逐步恢复低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推荐的“运动防护三角”要记好:一是运动前15分钟做动态热身(比如高抬腿、弓步走);二是戴合适的护具(比如护膝、护踝);三是选专业的运动场地,别在太滑或太硬的地方运动。
预防方面,研究证实:每周3次动态拉伸能强化股四头肌和腓骨长短肌;用系统性预防方案,复发率能降低67%。
最后要强调的是,受伤后硬撑着运动只会加重组织损伤,规范处理加科学康复才是加速恢复的关键。临床数据显示,遵循标准化流程的患者,功能恢复达标时间比没按流程的人短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