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不补会怎样?这锅不能让牙疼背!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1-13 11:38:07 - 阅读时长5分钟 - 2243字
从细菌侵蚀到感染扩散,系统解析龋齿恶化全过程,提供科学干预方案与预防体系,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管理认知
龋齿牙釉质牙髓炎根尖周炎牙菌斑牙齿敏感补牙窝沟封闭氟化物口腔健康
龋齿不补会怎样?这锅不能让牙疼背!

龋齿是细菌悄悄“啃食”牙齿的常见问题,从初期的小斑点到疼得难以入睡的牙髓炎,甚至可能连累全身健康。想护好牙齿,得先搞懂它的发展逻辑,再学会科学预防和应对。

细菌的“破坏链”:从斑点到蛀牙

牙菌斑堆在牙缝或牙面上,会变成一层黏糊糊的“细菌膜”——里面的细菌吃了食物残渣,会不断产生酸,慢慢腐蚀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这个过程是一步步来的:
初期,牙面会出现白白的、像粉笔末一样的斑点(这是牙釉质脱矿的信号);如果不管,酸会继续“啃”穿牙釉质,钻进牙本质,这时候牙齿会出现小黑洞;再发展,细菌会顺着牙本质里的小管,往牙髓(牙神经)方向钻——这就是蛀牙的完整“进化史”。
更麻烦的是,有些致龋细菌特别“顽固”,就算平时认真刷牙,也可能“躲”在牙齿缝隙里繁殖,所以有些人明明很注意口腔卫生,还是会得龋齿。

牙疼的真相:牙神经在“求救”

当细菌钻透牙釉质,碰到牙本质时,牙本质里的小管会“传递刺激”——比如喝冰水、吃甜食时,小管里的液体流动会戳到神经,导致短暂的酸痛(这就是“牙敏感”)。
如果还不治疗,细菌会直接钻进牙髓,引发牙髓炎。这时候牙神经会被炎症“泡”着,出现剧烈疼痛(比如半夜疼得睡不着);再发展,炎症会跑到牙根外面,形成根尖周炎,导致牙龈肿包、脸肿,甚至发烧。
更可怕的是,慢性牙髓炎可能“悄悄”破坏牙神经——没有明显疼痛,但牙髓已经慢慢坏死,等发现时,牙神经已经没法恢复了。

龋齿不只是牙的事,还会影响全身

别以为蛀牙只是牙齿的问题,它的感染可能“扩散”到全身:

  • 根尖周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会升高,长期炎症可能增加全身感染的风险;
  • 如果感染突破牙根,会导致颌面部肿胀,严重时可能引发间隙感染(一种能扩散到脖子甚至胸腔的严重感染);
  • 糖尿病患者如果有龋齿感染,血糖会更难控制——炎症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弱,导致血糖波动。

补牙的“智慧”:早补比“补好”更重要

现在的补牙材料已经很先进,比如复合树脂,能和牙齿牢牢粘在一起,颜色也和牙齿差不多,美观又耐用。但治疗时机比材料更关键:

  • 浅龋(只烂到牙釉质):只要把腐坏的部分磨掉,直接补上就行,几乎不会疼,也能保住大部分牙体组织;
  • 深龋(烂到牙本质深层):得先垫一层“护髓材料”(比如氢氧化钙),保护脆弱的牙髓,再分层补牙,避免刺激神经;
  • 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得做根管治疗——把坏死的牙神经抽掉,清理根管,再填上材料,最后做牙冠保护牙齿(不然牙齿会变脆,容易崩裂)。
    简单说,补牙就像“修墙”:墙刚裂个小缝时补,只要涂层水泥就行;等墙塌了再修,得拆了重建,麻烦又费钱。

预防龋齿:做好5件事,把细菌“挡在门外”

  1. 彻底清“细菌膜”:用电动牙刷+牙线是清牙菌斑的“黄金组合”——电动牙刷能震掉牙面上的菌斑,牙线能清掉牙缝里的残渣(牙刷刷不到)。记得用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对准牙龈和牙面的交界线,小幅度来回刷,每个牙面刷30秒,每天刷2次,每次3分钟。
  2. 少吃“持续甜”:别一直吃甜食或喝甜饮料(比如奶茶、可乐)——细菌分解糖产生酸的时间,会随着吃糖的频率增加而延长。正确的做法是:集中时间吃(比如上午10点吃块蛋糕),吃完马上刷牙或漱口,不让酸“赖”在牙面上。
  3. 用氟化物“加固”牙齿:氟化物是预防龋齿的“神器”——它能让牙釉质更坚固,就算有酸,也不容易脱矿。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坚持用含氟牙膏(含氟量:成人0.1%~0.15%,儿童0.05%~0.1%);儿童还可以做窝沟封闭——把磨牙上的深窝沟用树脂填上,不让细菌和食物残渣进去,能降低80%的窝沟龋风险。
  4. 定期查“早期斑点”:每6-12个月去口腔科检查一次——医生能用探针或牙片发现初期的脱矿斑点(比如白垩色斑点),这时候不用补牙,只要涂氟或用再矿化液(比如含氟漱口水),就能让牙釉质重新变硬,把“小斑点”拉回来。
  5. 测“龋齿活跃度”:如果一年得2次以上龋齿,说明是“龋齿活跃型”——可以查唾液里的致龋细菌(比如变形链球菌)数量,再针对性预防:比如更频繁涂氟(每3个月一次)、用含抗菌成分的漱口水(比如氯己定),或者调整饮食(比如少吃精制糖)。

这些误区,别再坑自己了!

  • 误区1:“小洞不用补”: tiny的龋洞(比如1毫米深)可能在1年内快速发展成深龋(烂到牙本质)——到时候得磨掉更多好牙齿,甚至杀神经。早补只要磨掉一点点腐坏的部分,就能保住90%的牙齿,费用也只有深龋的1/3。
  • 误区2:“牙不疼不治”:慢性牙髓炎可能“无症状”破坏牙神经——比如烂到牙髓了,但没碰到神经主干时,可能只有偶尔的酸痛,甚至没感觉。等疼的时候,牙髓已经坏死,只能做根管治疗,没法恢复了。
  • 误区3:“补牙材料越贵越好”:材料得“对症”——比如门牙要美观,选复合树脂;后牙要受力(比如嚼东西),选强度高的树脂或玻璃离子;老人的松动牙,选粘结力强的材料。不是贵的就适合自己。
  • 误区4:“孕妇不能补牙”:孕妇可以补牙!只要操作规范(不用影响胎儿的药,比如局麻药选利多卡因,对胎儿安全),妊娠中期(怀孕4-6个月)是最安全的时期——这时候胎儿稳定,孕妇也不会因为恶心、呕吐影响治疗。如果孕期牙疼得厉害,反而会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

龋齿不是“小毛病”,而是“可防、可治、可早控”的慢性病。从每天认真刷牙、控制甜食开始,定期检查,就能把龋齿“扼杀在摇篮里”。记住:保护牙齿的核心,从来不是“补”,而是“防”——等牙疼了再治,不如趁早把细菌“赶跑”。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