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是通过静脉打针或吸入药物,让中枢神经系统暂时“休息”的过程,现在的麻醉技术已经能精准控制药量。临床数据显示,大多数患者停药后30分钟内就能醒过来,但约30%的人会出现术后恶心、呕吐的反应。
术后恶心呕吐应对策略
术后呕吐和麻醉药没代谢完、肠胃动得慢、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等有关,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处理:
药物干预方案
- 止吐药要按“阶梯”选:轻度呕吐可以用甲氧氯普胺,中重度可以联合用5-HT3受体拮抗剂和糖皮质激素
- 优化镇痛方案:用非甾体抗炎药加局部神经阻滞技术,能减少约40%的阿片类药物用量
非药物干预措施
- 术前要按要求禁食:根据最新的围术期营养指南,清饮料(比如清水、无渣果汁)要提前2小时不喝,固体食物要提前6小时不吃
- 术后要注意体位:躺成30°角的半卧位,能降低误吸风险,还能帮肠胃动起来
- 饮食恢复要循序渐进:术后6小时先试着喝一点温水,再慢慢过渡到米汤、藕粉这类低脂的流质食物
苏醒期躁动的诱因及处理
临床观察发现,约15%的患者醒过来时会出现躁动,主要原因和应对方法如下:
创伤应激反应
- 大型手术会释放炎症因子,可能让中枢神经系统变敏感
- 处理方法:在医护人员的专业监护下,用小剂量丙泊酚镇静,必要时用物理方法约束
疼痛刺激引发
- 如果疼痛评分超过4分,躁动的概率会明显变高
- 应对方法:用多模式镇痛,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弱阿片类药物一起用
导管刺激反应
- 尿管刺激引起的躁动约占术后的22%,通常还会跟着膀胱痉挛
- 处理办法:用α受体阻滞剂缓解尿道痉挛,必要时换导管材质
术后监护关键期管理
麻醉醒后的3小时是康复的关键期,需要重点监测这些内容:
生命体征监测
- 每15分钟记录一次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
- 要特别注意呼吸节奏,早发现上呼吸道堵了的迹象
体位转换训练
- 术后2小时内,在医护人员帮忙下练习45°角的半坐卧位
- 3小时后如果不头晕,可以慢慢来:先在床边坐一会儿,再站起来,再慢慢走
饮食恢复计划
- 流质饮食阶段(术后6-24小时):每天总共喝的量别超过1500ml
- 半流质阶段(24-48小时):推荐吃小米粥、蒸蛋羹这类纤维少的食物
- 恢复正常饮食阶段(72小时后):慢慢加蛋白质,别吃油炸和高脂肪的东西
并发症预警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异常情况,要立刻告诉医护人员:
- 一直吐,还吐胆汁样的东西
- 呼吸频率不对(每分钟少于8次或超过25次)
- 一直晕晕乎乎超过1小时
- 肢体一直麻
现在的麻醉监护技术,已经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控制在0.3%以下了。患者遵守“三要三不要”,能加快康复:要少量多次喝水,要慢慢来活动,要如实说自己的感觉;不要自己乱吃药,不要勉强吃食物,不要藏着不舒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