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是一种特殊的病毒感染,犯起来又吐又发抖,特别难受。了解它的发病原因和应对办法,能帮大家更科学地处理这种情况。
病毒怎么让你又吐又抖?
当病毒进到胃肠道里,释放的毒素会打乱肠道肌肉的正常蠕动节奏——本来应该往下蠕动帮着消化,现在反过来往上“逆蠕动”。当胃里的压力超过食道括约肌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发呕吐。除此之外,病毒的代谢产物还会刺激肠道里的细胞释放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会激活身体的呕吐信号区,让人更恶心、吐得更厉害。
要是病毒带来的致热源让体温调节中枢乱了套,身体产热和散热就会不平衡。这时候,身体会通过“发抖(寒战)”来自救——肌肉快速收缩产生热量,但这个过程中肌肉纤维会有点轻微损伤,所以人会觉得全身酸酸痛痛的。等体温升到新的“设定值”,皮肤血管会扩张散热,但这时候很容易因为出汗或呕吐、拉肚子导致脱水加重。
全身的连锁反应:不止肠胃难受
炎症因子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的细胞分泌更多黏液,形成一层保护屏障,虽然能挡住病原体,但黏液太多会影响营养吸收,导致拉肚子。同时,肠道里的菌群也会乱掉,代谢跟着出问题,短链脂肪酸比例不对,消化道症状会更严重。
更麻烦的是水电解质失衡——吐多了丢胃酸,会引发代谢性碱中毒;拉多了丢碳酸氢盐,又会引发代谢性酸中毒。两种情况混在一起,会影响神经和肌肉的信号传递,让人手脚发抖、感觉怪怪的(比如麻木、刺痛)。要是血钾忽高忽低,还可能导致心跳不齐,得留意。
在家怎么科学应对?
- 补液很关键:如果吐或拉得厉害,要及时补液体,比如用口服补液盐(ORS)。建议少量多次喝,每次喝一点,避免一次喝太多又吐出来,4小时内总摄入量别超过体重的10%。
- 饮食要清淡好消化:可以选好消化的食物,比如香蕉能补钾、帮助肠黏膜修复;米饭是清淡碳水,不会给肠胃添负担;酸奶里的益生菌能帮忙调整肠道菌群——其实就是常说的BRATY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酸奶),选这类食物就行。
- 多观察症状:要注意记录呕吐物的样子(是清水样还是有残渣)、一天尿几次(尿量少说明脱水)、皮肤弹性(摸起来松松的没弹性也是脱水信号),这些都能帮你判断病情有没有好转。
还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酮体升高,得一边测血糖一边调整补液;免疫力低的人(比如长期吃激素的人)如果烧了超过72小时,要去做病毒抗原检测。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要是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赶紧去医院:
- 一直高烧超过39℃,还迷迷糊糊的;
- 严重脱水:比如血压低于90mmHg、心跳超过120次/分,或小朋友前囟门凹下去、哭的时候没眼泪;
- 吐血或者拉黑便;
- 症状持续加重,比如烧了3天还没退、吐得越来越频繁。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有调查显示,每年冬天胃肠型感冒的发病率会上升40%,集体生活的人(比如学生、上班族)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2.5倍。平时做好这几点能预防:
- 勤用含氯消毒液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
- 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生熟分开;
- 家里或办公室定期消毒,比如用含氯消毒液擦桌子、拖地。
总的来说,胃肠型感冒虽然难受,但只要科学应对——少量多次补补液、吃好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症状,大多数人能慢慢恢复。冬天是高发期,集体生活的人更要注意预防,做好手卫生和消毒,就能少遭罪。要是出现严重症状,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别耽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