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急性发作后,大脑神经细胞会变得非常脆弱。有研究发现,发病72小时内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6个月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下面从实际护理经验出发,说说几个关键的护理重点。
环境管理:减少刺激,稳定脑部供血
急性期患者需要安静的环境来维持脑部血液供应稳定。一般来说,病房噪音要低于45分贝(大概是两人轻声对话的音量),可以用分贝仪监测;探视要分时段安排,每次最多2人,避免人群聚集吵闹。体位方面,头部需微微垫高15-30度,且要保持脖子与身体在一条直线上(别扭着),必要时可用专门防止呛咳的体位垫辅助。
呼吸管理:保持气道通畅,维持正常血氧
让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98%,是保护神经的重要环节。吞咽功能可以用简单方法评估:用注射器慢慢推注3勺温水,观察有没有呛咳、难咽或咳嗽的情况。如果需要吸氧,湿化瓶的温度要调在32-34℃(差不多温水的温度)——这个温度既能保持呼吸道湿润,又不会刺激喉咙。
并发症预防:多维度避免二次伤害
预防压疮(长期躺卧导致的皮肤损伤),要严格每2小时帮患者翻一次身,翻身时注意肩膀和屁股同步转动,别扭着身体。预防静脉血栓的话,等生命体征稳定(通常发病24小时后),可以用气压治疗仪配合帮患者活动四肢。测体温建议用耳温枪,若体温超过37.5℃,就用温水擦身等物理方法降温——研究显示,体温每降1℃,颅内压力能下降5-7mmHg,对大脑有保护作用。
营养支持:精准喂养,避免营养不良
发病3天后要评估营养风险,常用改良版营养风险评分表。如果需要鼻饲(通过胃管喂食),要遵循“三温三度”原则:温度37℃左右(和体温相近)、速度每小时80ml、浓度不超过25%(别太稠)。每4小时要检查胃里的残留食物量,若超过150ml,就先停喂2小时,再把床头垫高30度半躺着。有些营养配方添加了ω-3脂肪酸,能减少身体炎症反应,但得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调整。
现在的神经监护会用“三维监测系统”:通过脑电双频指数评估脑功能,同时监测颅内压力和脑部血流调节能力。等患者意识改善后,要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慢慢练习体位——从30度半坐开始,每2天增加15度,直到能完全坐起。
个体化调整:根据病情灵活变化
如果患者合并心脏病(比如心功能不全),要严格控制每天的液体出入量,喝的和排的差不能超过500ml(大概一瓶矿泉水的量)。家属要多观察患者的瞳孔:如果两边瞳孔大小不一样,差值超过1毫米,可能是脑水肿加重了,要赶紧告诉医生。
总的来说,脑血栓急性发作后的护理既要遵循科学规律,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家属和医护密切配合,抓好环境、呼吸、营养等关键环节,才能帮患者更好地恢复神经功能,减少后遗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