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大多和鼻子里的血管是否完整、身体凝血能力好不好,以及鼻子本身的结构有关。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能帮我们遇到时更冷静处理。
鼻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比如得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人,血小板数量常常很少,毛细血管破了之后没法形成止血的“小栓子”,就容易流鼻血。白血病患者因为异常白细胞太多,影响了正常的造血功能,凝血因子不够的话,可能没碰没撞也会流鼻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人,各种血细胞都少,流鼻血的概率能到65%,还要小心会不会引发颅内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突然升到180/120mmHg以上,鼻子里一个叫Kiesselbach区的位置(这里血管多又脆),很容易破裂出血。
慢性疾病相关风险因素
有心血管病的人,如果在吃抗血小板或抗凝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当体内的凝血指标(INR)维持在2-3之间时,流鼻血的风险会比平时高3倍。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好(比如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会让血管壁变厚,鼻子里的黏膜也会变脆,更容易破。干燥综合征的人,因为黏膜的腺体萎缩了,鼻子里特别干(湿度常低于30%),容易结干痂,抠或者碰一下就可能把血管弄破。
鼻腔解剖异常的临床特征
鼻中隔偏曲的人里,那种像尖刺一样的偏曲(棘突型)比平缓的偏曲(嵴突型)更容易流鼻血,概率分别是78%和32%。有干燥性鼻炎的人,鼻子里的分泌物酸碱度会变高(pH超过7.5),黏膜的保护屏障就弱了,容易出血。鼻咽部如果长了血管瘤,直径超过3cm的话,突然大出血的风险有40%,得做血管造影评估情况。小朋友鼻子里进了异物(比如豆子这类植物性的),因为会吸水膨胀,3天内把黏膜弄烂的概率高达90%,特别容易流鼻血。
标准化止血操作流程
流鼻血时,要坐直身子、稍微往前倾15度(别仰头,不然血会流到喉咙里)。用东西填鼻子时力度要适中,别太用力。用冷毛巾或冰袋敷鼻子周围,能让血管收缩减少出血,但要注意别冻着皮肤。可以用含有帮助凝血成分的棉片压在出血处10分钟,止血成功率能到85%。如果流了20分钟还没止住,或者出血量超过200ml(大概一杯纸杯的1/3),得马上叫救护车。平时在家护理,建议用超声雾化器把鼻腔湿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涂一点凡士林(厚度大概0.5mm),能保持鼻子湿润。
预警症状的鉴别诊断
如果只有一边鼻子一直流鼻血,要小心鼻窦肿瘤(大概12%的这种情况是肿瘤引起的),得做鼻窦CT检查。如果两边鼻子反复出血,身上还有瘀斑,而且血小板数量特别少的话,要排查血液系统疾病。如果流鼻血时收缩压超过180mmHg,24小时内再出血的风险有58%,得赶紧控制血压并就医。小朋友反复流鼻血的话,有35%的可能是鼻子里进了异物,得常规用前鼻孔镜检查。
总的来说,鼻出血虽然常见,但背后可能藏着不同原因——从鼻子本身的结构问题,到慢性疾病,再到血液系统问题都有可能。遇到流鼻血时,先按正确方法止血;如果止不住、反复流,或者伴随瘀斑、高血压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查清楚原因。平时注意保持鼻子湿润,有慢性病的人控制好病情,就能减少流鼻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