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脸色苍白就是贫血,其实不然——皮肤白皙可能是天生的生理状态,也可能是其他慢性疾病的表现。真正由贫血引起的面色改变,往往伴随全身症状,比如指甲床发白、总觉得头晕乏力、心跳加快、稍微活动就喘气费劲。想确定是不是贫血,最直接的办法是做血常规检查,看看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的各项参数;必要时还要查铁代谢指标、维生素B12水平,明确是缺铁性贫血还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找对“丢铁”原因,比盲目补铁更重要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育龄期女性和青少年尤其容易中招。如果查出血清铁蛋白低于15ng/mL,且红细胞体积变小,得先排查“铁流失”的根源:比如消化道有没有隐性失血(像胃溃疡、肠道血管异常),女性月经是不是周期紊乱或经量过多,或是做过胃肠手术、有乳糜泻等影响铁吸收的问题。
饮食上,优先吃含血红素铁多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贝类;搭配维生素C(比如橙子、青椒、猕猴桃)能提升铁的吸收率。注意喝茶要和吃饭间隔1小时以上,因为茶里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中重度贫血患者得在医生指导下用铁剂,还要定期查网织红细胞计数和铁蛋白水平,监测补充效果。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素食者要警惕维生素B12缺乏
如果红细胞平均体积超过100fL,且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右移”(细胞核分叶增多),要考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类贫血的高危人群包括严格素食者、老年人、做过胃肠手术的人——因为维生素B12无法靠人体自身合成,只能从动物源性食物中获取;而叶酸怕热,长时间烹饪会导致流失。
治疗要分病因:如果是内因子缺乏(帮助吸收维生素B12的物质)导致的恶性贫血,需注射补充维生素B12;如果只是饮食摄入不足,调整饮食就能改善。每天可以吃点熟制深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补叶酸,搭配水产品(比如鱼、虾、贝类)补活性维生素B12。要注意,过量叶酸可能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问题,千万别自己瞎补,一定要找医生指导。
科学调理贫血的三大核心原则
- 精准检测是前提:自行补铁风险大,不仅可能导致铁过载,部分人有遗传性铁代谢异常,乱补会加重问题;
- 营养组合要吃对:比如动物肝脏炒青椒,铁和维生素C协同吸收更好;早餐搭配发酵乳制品(比如酸奶),有助于叶酸利用;
- 动态监测别偷懒:补铁3个月后要复查铁代谢指标,避免长期无指征用药。
最后提醒:如果贫血伴随不明原因消瘦、持续发热或出血(比如牙龈出血、便血),要及时做骨髓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建议定期查血常规,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