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疼痛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常见问题,其中落枕和颈椎病占了八成以上。虽然都表现为脖子疼,但两者的发病原因、症状特点和处理方式差别很大,学会科学辨别对早期干预特别重要。
为什么会疼?急性拉伤vs慢慢退化
落枕其实是急性颈部肌肉劳损,大多和睡眠姿势不当有关——比如枕头太高或太低(超过自己拳头高度)、脖子拧着睡,导致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这些颈部肌肉长时间痉挛;还有人因为脖子受凉,也会诱发落枕。有研究发现局部炎症因子会增多,但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
颈椎病则是慢性退行性病变,主要和长期不良姿势(比如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有关。每天低头超过2小时的人,颈椎退化的风险会明显增加。颈椎里的椎间盘会慢慢失水变干,椎体边缘还会长出骨刺,严重时会压迫神经或血管。40岁以上的人里,差不多76%都有颈椎退化的迹象。
疼起来不一样:局部酸涨vs串着疼
落枕的疼很局限:大多集中在单侧脖子或肩膀,感觉酸涨涨的。最明显的是脖子动不了——比如往没疼的那边转的时候更费劲,摸的时候有特定的压痛点,但不会串到胳膊或手,也不会手麻。有时候动脖子会有弹响,但不会影响神经功能。
颈椎病的疼会“串”:如果压到神经,胳膊会有放射性的疼或麻,像触电一样;如果压到椎动脉,转头的时候会晕;严重的还会腿麻、走路不稳。据临床数据,约34%的患者第一次就诊时就有胳膊串痛的情况。
好起来的速度:能自愈vs慢慢加重
落枕是自限性疾病——不用特殊处理,大多3天内症状就会明显缓解,最多10天就能好。但要注意:如果疼了2周还没好,或者经常落枕(比如一个月好几次),可能是颈椎稳定性下降,得去医院查一查。
颈椎病是慢慢进展的:一开始可能只是早上起来脖子发硬,后来会变成持续性的钝痛。如果不规范治疗,65%的人3年内症状会加重,40%会影响工作能力。
疼的时候该怎么办?先自测再应对
脖子疼的时候,可以先自己做3个简单测试:
- 活动度:能不能左右转头各45度?(大概是平时转头看肩膀的幅度)
- 放射痛:疼有没有超过肩膀?
- 神经症状:有没有手麻、腿麻或走路不稳?
轻度症状的处理方法:
- 急性期(头48小时):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热水袋敷脖子,每次15分钟,能缓解肌肉痉挛;
- 恢复期:做“米字操”(慢慢用下巴写“米”字,动作要轻)放松颈部肌肉;
- 外用膏药:可以贴消炎镇痛的外用膏药(无需口服药物)。
一定要去医院的情况:
- 持续头疼、眩晕(比如转头就晕);
- 胳膊有放射性疼痛(比如从脖子串到指尖);
- 腿麻、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
- 自己处理2周还没好(比如疼得越来越厉害)。
平时怎么预防?改掉坏习惯是关键
- 工作1小时,起来动5分钟:比如仰头看天花板、左右缓慢转脖子,反向缓解颈椎压力;
- 调整电脑姿势:用可调节的电脑支架,让屏幕和眼睛平视(避免低头看屏幕);
- 选对枕头:高度差不多是自己的拳头高,材质要能支撑颈椎(不要太软或太硬);
- 练颈肩力量:比如做“抗阻训练”——用手轻轻顶住额头,头往前顶(保持5秒),再用手顶住侧脸,头往反方向顶,增强颈部肌肉稳定性。
其实落枕和颈椎病的区别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早辨别、早处理。平时注意姿势、多活动,能减少大部分颈部问题。如果出现神经症状(比如手麻、腿不稳)或持续不缓解的疼痛,千万别硬扛,赶紧找医生——早干预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