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消化和免疫的“重要战场”,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的状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如果没规范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下面就给大家讲清楚最常见的5种并发症,以及应对方法。
一、中毒性巨结肠:突然发作的“肠道紧急状况”
这是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发的急性重症,发作时整个结肠会快速扩张,同时伴随中毒症状。背后的原因和肠道神经肌肉功能乱了有关——肠腔直径可能超过6厘米,肠壁张力太高导致供血不足。据临床数据,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能达到20%-30%,典型症状是突然肚子胀、疼,还发烧。遇到这种情况得赶紧去急诊:严格禁食、插胃管减压,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得做手术。
二、肠穿孔:可能致命的“肠壁破洞”
长期炎症反复“腐蚀”肠壁,当溃疡烂穿肠壁最外层(浆膜层)时,就会发生穿孔。肠子里的东西漏进腹腔,先引发化学性腹膜炎,接着变成细菌性腹膜炎,非常危险。欧洲消化病学联盟的研究发现,穿孔后6小时内做手术的患者,比延迟手术的存活率高47%。典型表现是突然肚子剧烈疼痛,摸起来像木板一样硬(板状腹),拍立位腹平片能看到膈下游离气体。
三、消化道大出血:得立刻就医的“血便信号”
炎症会把肠黏膜下的血管“磨”得暴露出来,或者形成容易出血的血管瘤样凸起,这是出血的主要原因。如果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差不多2瓶500毫升矿泉水的量),会出现休克症状,得紧急输血。日本消化内镜学会的研究证实,用内镜下打肾上腺素加热凝的方法,止血成功率能达到89%。如果看到大便带血(肉眼能看到),一定要马上就医,别耽误。
四、肠息肉癌变:要警惕的“癌前信号”
长期炎症刺激会让肠黏膜异常增生,形成炎性息肉。其中腺瘤样息肉是明确的“癌前选手”——如果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癌变风险会升到四分之一。建议得病8-10年的患者,每1-2年做一次染色内镜检查,怀疑有问题的地方要取组织做病理活检。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有效预防癌变。
五、结肠癌风险:长期要盯紧的“隐形威胁”
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得结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5倍。风险和炎症范围、持续时间有关:如果整个结肠都有炎症,10年内得结肠癌的概率约2%-3%。如果炎症累及左半结肠,每1-2年要查肿瘤标志物和肠镜;必要时可以做预防性结肠切除术,降低风险。
综合管理:这样做能防并发症
- 规范用药:常用的有5-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要按医生的“阶梯方案”用,别自己调药或停药。
- 定期查内镜:得病6年以上的患者,每1-2年要复查肠镜,结合染色技术能更早发现癌前病变。
- 调整生活方式: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规律作息,别熬夜;减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 学会预警:要注意腹痛性质变了(比如原来隐痛变成剧痛)、排便习惯改了(比如突然拉很多次或拉不出来)这些信号,也可以写症状日记,记录每天的情况。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并发症不是突然出现的,大多是慢慢发展的,只要规范治疗就能有效阻止。患者要科学认识疾病,别过度焦虑,但一定要重视定期随访。不管是调药还是停药,都得找消化科医生商量,千万别自己乱用药或断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