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常见的肠胃问题,很多人都遇到过——比如吃了不干净的海鲜后突然胃疼呕吐、长期吃止痛药后胃里“烧得慌”,这些都可能是急性胃炎在“闹脾气”。它的发作主要和感染、药物、饮食习惯有关,今天我们就从原因、发作处理、日常预防这几个方面,帮大家把急性胃炎的事儿理清楚。
感染:急性胃炎的“隐藏凶手”
诺如病毒、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原体。它们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比如没煮熟的贝类、变质海鲜)或共用餐具传播,分泌的毒素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墙”,触发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比如夏天吃了生海鲜后,突然上腹部灼痛、呕吐,很多都是感染性胃炎在作怪——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这类情况占夏季急性胃炎的大多数。
药物:别让“治病药”变成“伤胃药”
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这类止痛药),会干扰胃黏膜“保护因子”的生成。研究发现,连续吃布洛芬超过5天,胃黏膜受伤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如果同时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胃出血的风险还会“叠加”。因此,长期吃慢性病药物的人,一定要定期做胃部检查,别等胃“疼出声”才重视。
饮食习惯:这些“坏习惯”正在悄悄伤胃
有些饮食搭配特别危险:比如刚吃了辛辣火锅就喝冰饮料——辣椒素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冷饮又会让胃黏膜血管收缩,双重打击下胃黏膜很容易受伤;还有过度饮酒、吃饭不规律(饿一顿饱一顿),也会打乱胃的“工作节奏”。研究显示,短时间内吃多种刺激性食物,胃黏膜的防御系统很容易“失衡”,进而引发急性胃炎。
急性发作时,这样处理才对
如果突然出现上腹部绞痛、恶心,别慌,按这几步来:
- 初期禁食观察:先别吃东西,让胃“歇一歇”;要是想吐,可以含一片姜片,能稍微缓解呕吐感。
- 逐步恢复饮食:等症状减轻后,先喝米汤、藕粉这类流质食物,再过渡到粥、软面条这类半流质——别急着吃硬的、辣的,不然会加重胃负担。
- 警惕危险信号:如果出现呕血、拉黑便,或者疼痛持续加剧、一直不缓解,一定要立刻就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别自己吃抑酸药,否则可能掩盖真实病情。
检查:精准找到“胃的问题”
现在消化科有不少“火眼金睛”的手段:普通胃镜能直接看胃黏膜有没有充血、发红;放大胃镜能看清微血管的细微变化;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甚至能实时观察细胞层面的炎症。再结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很快就能找出“凶手”。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急性胃炎症状的人,建议完善筛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预防:把胃的“保护罩”焊牢
平时做好这几点,能大大降低急性胃炎风险:
- 饮食卫生:家里存食物要“生熟分开”(生肉、生海鲜别和熟菜放一起),外出就餐尽量用消毒餐具;
- 药物管理:长期吃药的人,记个“用药笔记”(比如药名、吃了多久),方便医生调整方案;
- 定期筛查:定期查幽门螺杆菌抗体,早发现早处理;
- 饮食调理:吃饭要规律,少碰辛辣、冰饮、烈酒这类刺激性食物;适量吃点含锌的食物(比如瘦肉、坚果)帮胃黏膜修复,但别过量。
总之,急性胃炎的发作大多和生活习惯、用药、感染有关。平时做好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合理用药、规律吃饭),发作时按科学方法处理,就能让胃少“闹脾气”——守住胃的健康,其实就藏在日常的每一个小细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