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剧痛别大意,可能是跟腱拉伤信号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09-19 09:05:06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28字
详解跟腱拉伤三大典型症状及应对策略,通过疼痛特征、肿胀形态和功能变化判断损伤程度,掌握急性期处理原则与康复要点,避免误诊延误恢复
跟腱损伤脚后跟剧痛疼痛分级肿胀形态功能测试急性期处理RICE原则Thompson试验康复训练骨科诊疗
脚后跟剧痛别大意,可能是跟腱拉伤信号

跟腱是人体最粗的肌腱,一头连着小腿肌肉,一头接在脚跟骨上,走路、跑跳这类日常活动都得靠它发力。要是突然出现脚后跟剧烈疼痛,得警惕跟腱损伤的可能——接下来从症状识别、应急处理到就医和康复,帮大家理清楚该怎么做。

疼痛信号的分级识别

疼痛程度和损伤轻重成正比:轻度拉伤是运动时突然刺痛一下,休息会儿就能缓解;中度撕裂是“一直疼”,尖锐感明显,按上去能找到明确的痛点;完全断裂会有剧烈的“撕裂感”,有些人还能听到“啪”的断裂声。研究发现,急性断裂的人疼痛通常能到7分以上(满分10分),得赶紧处理。

特殊人群要注意:糖尿病患者或长期用激素的人,痛觉可能变迟钝,不能只靠“疼不疼”判断,得结合肿胀、功能障碍等其他表现。如果疼痛还伴随发热、红肿,得先排除感染的问题。

肿胀形态的可视化判断

肿胀是跟腱损伤的“直观信号”:轻度损伤只是局部稍微鼓一点;中度撕裂会肿成“鸽子蛋”大小,摸起来硬邦邦的;完全断裂肿得像“鸡蛋”,摸的时候能感觉到肌腱断端“缩回去了”。做超声检查的话,断裂的跟腱断端常呈现“鸟嘴样”改变。

教个简单观察技巧:早上起床时对比两只脚踝——正常脚踝是“平滑的斜坡状”,要是伤侧明显隆起,或轮廓突然“断了”,说明得找专业医生评估。

功能评估的实用测试法

用“日常动作”就能测损伤程度:单脚踮脚测试是最有效的筛查办法——能连续踮15次以上,说明损伤轻;能踮起来但站不稳,是中度损伤;完全踮不了脚,得高度怀疑跟腱断裂。临床观察发现,断裂患者的患侧脚跟抬离地面的高度,通常不到健侧的40%。

还有步态观察:部分患者会出现“鸭子步态”——膝关节过度弯曲,患脚前掌着地时间明显缩短,这是肌腱功能受损的重要线索。

急性期处理原则

受伤后立刻执行“RICE原则”,能把损伤降到最低:

  • 制动(Rest):用硬质护具(比如支具)固定患肢,别再走路或运动;
  • 冰敷(Ice):每2小时敷15分钟(用毛巾裹着冰袋,别直接贴皮肤,避免冻伤);
  • 加压(Compression):用弹性绷带从脚尖往小腿裹,稍微用力但别勒得疼,控制肿胀;
  • 抬高(Elevation):把脚抬到比心脏高的位置(比如垫个枕头),促进血液回流。

记住:急性期(48小时内)绝对不能热敷、按摩,不然会加重肿胀和出血!

等过了48小时,可以用“PEACE原则”做保护性训练:比如在不疼的范围内做踝泵运动(脚踝慢慢往上勾、往下踩)、脚趾抓毛巾练习(用脚趾把毛巾抓起来再放开),帮着恢复肌腱弹性。

就医指征与诊断方法

出现以下情况,必须及时去医院:

  1. 听到跟腱断裂的“啪”声;
  2. 单脚完全没法踮脚;
  3. 肿胀越来越厉害,甚至出现皮下瘀青;
  4. 50岁以上人群(肌腱退变风险高),建议24小时内就诊。

检查首选超声(准确率超过90%),必要时再做MRI。医生会结合Thompson试验(挤压小腿肚子,观察脚跟是否自然下垂)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研究显示,这种组合诊断的正确率能到98%。

康复误区与科学方案

康复最忌“急功近利”,常见错误有三个:

  • 太早恢复运动(比如刚不疼就跑步),容易再次断裂;
  • 乱按摩(急性期按摩会加重炎症);
  • 支具用错(比如没固定好,导致肌腱愈合错位)。

正确的康复是“循序渐进”的:先练踝关节活动度(比如慢慢转动脚踝),再练单腿平衡(扶着椅子站单脚),最后过渡到功能性运动(比如慢走、慢跑)。恢复运动前得满足两个条件:单脚跳10次不疼、平衡测试能达标(闭着眼站单脚30秒)。

还有些辅助治疗,比如体外冲击波能促进肌腱修复,3D步态分析能帮着调整运动姿势,但这些都得在医生指导下做。

跟腱损伤的恢复关键是“早识别、早处理”——不管是急性期的应急措施,还是后续的康复训练,都得听专业医生的建议。要是出现可疑症状,别拖着,赶紧找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医生评估,才能避免留下“走路瘸”“没法跑跳”的后遗症。